標準THX家庭影院裝修過程(多圖詳解)
標準THX家庭影院裝修過程(多圖詳解) hdav.com.cn
私人影院、私人酒窖、私人雪茄室成為當下別墅業主品味生活的標志。作為別墅裝修中最大的亮點家庭影院裝修市場更是如火如荼…… 轉自www.laowoniu.com
面對這個高增長的新興市場,通過大量的培訓涌現出了大批的專業家庭影院工程師。數量和規模是空前的。但是我們距離國外的家庭影院裝修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裝修過程中的很多環節都不配套,裝修質量參差不齊。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897.html
筆者推出一個詳細的國外家庭影院裝修施工過程,讓大家看到國外家庭影院裝修的標準。 hdav.com.cn
文中配圖詳見word文檔:《標準THX家庭影院裝修過程》(多圖詳解)。
微信號:hdavcomcn
家庭影院裝修常見問題解答:
轉載請注明出處,www.jokopic.com
為什么要對房間進行聲學處理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897.html
答:如果房間沒有進行適當的聲學處理可能造成幾十萬的音響聽起來就和幾萬的音響效果是一樣的。比如萬元以上的功放或音箱如果用1W的功率去推,聲音基本是一樣的,大家都比較滿意。不過再往上增加,音質就不一樣了,但如果放器材的房間不理想,各種房間的聲學缺陷就會掩蓋器材的本來音質。就象悍馬在市中心行駛還不如奧拓跑的好呢。所以買器材一樣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去修正房間的聲學結構,才能聽到好的聲音。 轉自laowoniu.com
我總聽說第一反射區很重要,它是什么?應該怎么處理啊?
音箱發出的聲音有直接傳到我們的耳朵里的叫直達聲,經過物體反射的聲音叫反射聲音。因為人的耳朵有一個雙耳定位的“哈斯效應”這個就是為什么兩個音箱聽起來聲音象在中間發出的原因。這也叫聲場的定位,但由于音箱兩側的墻壁反射的距離最短聲音傳到人耳的速度非??炜赡茉?0ms以內(這叫第一反射聲),這就會干擾我們正常兩只主音箱的中間聲場定位,引起聲音結像的不清晰。這是我們一定要克服的。
我們的做法是在第一反射聲的區域進行吸聲處理來消弱這個聲音。一般第一反射區主要出現在兩側墻面上,還有距離音箱較近的天花板和地面上。所以有條件在這些區域都可以做吸聲或擴散處理。
第一反射區位置具體在那里?
第一反射區在直達聲路徑距離加上3 .5m所能達到的位置。兩側墻面上,還有距離音箱較近的天花板和地面上。
擴散板,顧名思義,能使聲波均勻擴散發散于空間中,不管在劇院或音樂廳或錄音室或家庭聽音室, 除了聲音更凝聚, 定位更精準, 傳真度更好外, 對整體音場的包圍營造,聲音的描繪更為細膩與深刻!! 是最佳的調音工具!
設計理論:設計這個用木頭做的擴散板,其實跟那個用保麗龍做的二維原始根擴散板,所使用的數學原理是相同的。所用的質數是31,而他們用的是157,不同的地方是所使用的材質,一為保麗龍另一為木頭?;旧线@兩種材質對音波的反射系數不同,保麗龍反射的聲波有限,雖然可以將一方向的入射波反射成157個方向,但是僅對較高的頻段有效,所以效果非常有限。而木頭做的這個,雖然只有把音波擴散31個方向,但是反射量足夠,而且我把頻段設定在900hz~3.4Khz,目的就是要做中頻更透通,更厚聲,更為溫暖。而Arbiter二維的設計不止把音場的左右變寬,更使音場高低也跟著變大了,以上是用計算機軟件仿真做出的結論,效果真的不錯。
主墻面的硬風格和軟風格
關于音箱后面的處理時硬處理還是軟處理,一直存在著爭議。其實各有各得風格,硬處理,可以是光墻,講究的可以用很大的鵝卵石砌筑,或者是千頁巖等。這樣確實可以產生空間感,對于細膩的立體聲書架箱的音響可以產生更好的音樂味。
對于影院,軟處理更適合,因為這樣可以聽到更多的直達聲,避免反射聲的干擾,可以說是原汁原味。因為一些混響效果和空間效果在錄音中其實已經預置好了的。不用依賴反映空間給予額外的延時處理。當然對于功率小的音箱,如果吸聲過多確實有過干的感覺,但是已不能的影院音響功率都比較大,聲能也足,所以更適合墻面的軟處理(吸聲而不是擴散)
回聲是什么
在大房間中,可以產生延遲在35毫秒以上的反射聲,這種聲波叫回聲,會破壞播放效果,尤其是打擊樂會造成嚴重的干擾。
在小房間中,有硬質平行的墻面,會產生反射時間短而連續的回音流(可以稱為顫動回聲)
產生這些回聲的因素是房間中有透明玻璃門窗、光禿禿的墻面、地板、天花等硬質的放射表面,這樣一連串的顫動回聲會在聽音室的個個表面中發生,有時候一個反射聲就是反射回聆聽區域,干擾原音重現,這些都要消除。
LEDE的設計原則,是錄音室的聆聽空間中的常用設計原則。他的基本原則就是喇叭后面的那面墻要做強吸聲處理,讓反射聲降到最低,這個就是DEAD END,這樣的做法就是讓錄音室可以直接從喇叭中聽到直達聲音,從而對混音和錄音有一個正確的判斷。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影音房也要采用這個方式呢?因為我們看電影中的片源是從錄音室中配置好的各種效果和混響。也是希望聽者能夠聽到直達聲,才能保證是原汁原味的效果。而其他的墻面要做一些聲波的擴散處理。這個就是LIVE END,這是因為錄音室的空間太小,如果全是吸聲的話,聲音為太干。
很多的發燒友都在講,喇叭后面的墻面越硬越好,這個和LEDE不是背道而馳嗎?
如果我們追求音樂廳的感覺是應該這樣做的。還有就是音箱的不同,錄音室中或影院中所使用的電子式主動分頻的喇叭功率超大不怕聲能被墻面吸走。如果使用的是書架式的小喇叭,那么必然會吃掉很多功率的,聲音會虛軟無力的。
關于家庭影院裝修案例 www.jokopic.com
家庭影院裝修DRY十二要素要注意
「AV二十要」,有關音效的部份為「對白真實度」、「環繞包圍感」、「上方音場表現」、「移動感」、「定位感」、「速度感」、「沖擊性」、「低頻控制力」、「空間感」、「細節表現」等十項。
對白真實度
為什么我要把對白真實度擺在第一項呢?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電影里的對白音效沒有什么學問,遠遠比不上槍彈或爆炸的音效。其實不然!各位可以想想看,在一部影片中,會有多少種不同環境下、不同距離下、不同主體與從體的相關對白音效要做?那真的是龐大而煩人的工作。以我自己多年看影碟與DVD的經驗,我發現假若一部影片的對白音效處理得很細膩的話,其它音效大致也不會差到那里。反之,對白音效大而化之、隨便且不注重的影片,其強烈的音效部份也可能會是只有聲音而沒有質感。
再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環繞聲道音效中,中聲道所分擔的音響效果可以說是份量最重的,再來是超低音。二聲道時代最重要的前聲道幾乎只是與環繞聲道的份量相近而已。所以,您必須去買一個最好的中聲道,環繞聲道的音響效果才能表現出來。假若您因為誤解,而把預算大部份投入前聲道中,讓中聲道只是聊備一格的「小東西」的話,那您就本末倒置了。
或許您會奇怪,為什么錄音師要把大部份的聲音放在中聲道上呢?這沒什么好奇怪的,拍電影時攝影師會把主要的場景安排在銀幕中央或邊緣?當然是銀幕中央!既然銀幕中央是劇情主要活動所在,大部份的聲音就要安排在銀幕中央出現。如此一來,中聲道的重要性也就沒什么好奇怪了。
對白會有哪些細膩的音效處理呢?那就是對白與環境的結合。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對話,就應該顯現出相符的音響效果。例如在洞穴中的對白就應該要有洞穴中的回音效果;在房間中或大廳中的對白其音效也要有所不同;多人在不同的距離對白更應該有細膩的不同距離感。隨著畫面鏡頭的轉移,對白的音效也會呈現不同的細膩風貌,這是您可以留意到的變化。
一般而言對白大部份由中聲道負責,不過前聲道與環繞聲道對于對白音效的細膩變化也有決定性影響。以直視型電視看影片者,可能會因為畫面較小,而對于對白音效的注重不如以大銀幕觀看者。無論如何,對白音效的真實度要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相符才行,這也是您很容易就能盼別的。
環繞包圍感
看AV,大部份的人會以劇情片為主,純音樂片為輔。所以,如臨現場的環繞包圍感就顯得非常重要。一般人的環繞系統,或者是一般影片的環繞音效,其最大的破綻大概都會表現在前聲道到環繞聲道之間產生環繞「缺口」。這個環繞缺口使得由前往后的環繞包圍效果產生無法連續的缺失,也就是說環繞聲音會集中在前端與后端,中間反而就很弱。
一個良好的環繞包圍感應該由前往后沒有缺口,各種聲音會緊密的把您包圍住。假若您覺得包圍感很弱,問題可能會出現在 三方面。其一為AV擴大機本身處理器的問題。其二為處理器本身質量夠、但是您的參數設定有問題。第三就是5.1聲道的喇叭擺位有問題。
有些人或許會懷疑,是否因為沒有采用多一組環繞喇叭的環繞列陣、或沒有加后置中聲道而使得環繞包圍感不足。當然,6.1或7.1可以讓您得到更好的后方環繞包圍感,這也是勿庸置疑的。不過我可以向您保證,正常的5.1聲道已經足以表現出非常好的環繞包圍感,包括下一項要談的上方音場表現都不會有問題。
上方音場表現
上方音場的表現大概是玩AV的人最渴求、最具吸引力,但同時也最難表現的地方。什么是上方音場表現?各種會在您頭上飛來飛去的音效都是上方音場的表現。而且,上方音場并不是只有在您頭頂上或前聲道頂上而已,它應該表現在您整個空間中的上方。換句話說就是占滿了您的天花板空間,這才是真正的上方音場。
簡單的上方音場表現就是聲音在頭上前后飛來飛去。比較高階的上方音場表現就是斜向與橫向的聲音移動。最高階的上方音場表現就是聲音停留在天花板某處。以目前各種環繞音效譯碼器的質量來看,只要喇叭擺位沒有問題,要再現精彩的上方音場應該沒有什么問題。
移動感
物體在空間中朝各種方向移動時所產聲的聲音移動效果,我們稱之為移動感。如果聲音的移動感真實,我們就會覺得影片更具真實感。反之,聲音的移動感如果不夠真實,我們看起電影來就會覺得不過癮。要讓聲音的移動感夠真實,除了錄音時的細膩處理以及處理器質量之外,喇叭的擺位也很重要。尤其是前聲道、中央聲道與環繞聲道之間的高低關系。中央聲道的高度最好與前聲道高度(只高音與中音發聲中心點)一致,而環繞聲道并不是吊得越高越好,也不是堅守離地180公分高就一定能得到最佳效果。這一切都要依空間實際狀況去調整。
定位感
所謂定位感就是「不會移動的聲音」所給予您位置的明確感。它所專注的是各種不同位置聲音的相關關系。舉子彈發射為例。當槍手將子彈上膛時所發出來的聲音是定點的,那是定位感??巯掳鈾C,子彈飛出來后,音效就變成移動感。當子彈打到墻面反彈到另外一處時,那也是移動感。子彈發射后彈殼掉到地上的聲音則是定位感了,此時您可以清楚的聽到彈殼掉在某個定點。定位感的清楚與否就像焦距清楚與否,只不過前者是聽覺的感受,而后者則是視覺的感受。
速度感
各種聲音的反應速度都可稱為速度感。車輛飛機在面前飛馳掠過的聲音感覺就是速度感的寫照;子彈發射出去的強勁音效也是速度感的表現;鐵錘猛擊木板也是速度感的表現。簡言之,速度感就是聲音的瞬時反應、瞬間爆發力的寫照。
速度感快的音效就會顯得真實,反之速度感慢就會顯得不真實。速度感快的真實就有如剛擠出來的冰淇淋,雖然軟但是有清楚的形狀線條。速度感慢的不真實感就像冰淇淋在空氣中融化,很容易就讓聲音糊成一團。
沖擊性
最早我寫「AV二十要」時,并沒有寫入「沖擊性」,不過倒是有「結像力」?,F在我把「結像力」拿掉,改以沖擊性代替。原因是「結像力」對于AV迷而言好像并不重要,反而「沖擊性」為大家所常提。所謂沖擊性就是英文中的Punch,也就是沖擊的音效,例如拳頭打在身上的音效、汽車互撞的音效、爆炸的音效、子彈打在人身上的音效等等都是沖擊性的表現。沖擊性表現越佳,代表音響系統的速度反應越快、勁道也越強,這種特性會讓AV迷興奮,也是音效中不可或缺的。
低頻控制力
低頻控制力最主要的重點就在超低音的表現。不過,影片中低頻的表現并不僅由超低音表現而已,前聲道與中置聲道仍然都要負責低頻的表現,所以我不稱為超低音的控制力。
低頻控制力差的表現,聽在耳里就成為轟隆隆的低音,而不知到這些低音到底是什么聲音。套用音響用語,就是說那些低頻的聲音沒有質感,無法讓人分辨到底是什么東西發出來的低頻。假若低頻控制力佳,不僅我們可以清楚的指出那是什么東西發出來的低頻,還可以感受到強勁的低頻沖擊力、震撼力或者綿力。同時,低頻收束的能力也會很強??傊?,低頻控制力要夠好,AV迷所想要的那種低頻打在心口、震得全身酥麻的快感才會出現。
空間感
無論影片的場景在那里,我們耳朵里就應該要能聽出那種場景的空間感覺,這就是空間感。例如,場景在野外,我們就必須聽到野外開闊的聲音。場景在音樂廳,我們就要能感受到音樂廳的空間感覺。場景在飛機上,我們也要感受到聲音的效果就像在飛機上。這些,我們都通稱為空間感。
空間感的大小適當與否,與音效錄音師在混音時所安排的音效以及喇叭擺位、處理器質量都有關系。假若音效錄音師做得不夠真實,其它的努力可能都會白費。同樣的,假若音效錄音師很細膩的把空間感做出來,但是您的喇叭擺位不當、處理器質量不夠好,也是無法在生出真實的空間感。
細節表現
音效安排得越細膩,聲音的細節就越多;喇叭、AV處理器或擴大機的質量越高,您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細節也就越多。聲音細節多就好像色彩表現豐富一般,讓人聽起來看起來更接近真實。聲音細節少,整體的聲音表現就會顯得比較呆板。
以上所言是音效的「Audio十要」,底下接著要說的是畫質的「Video十要」?!竀ideo十要」包括「膚色表現」、「色彩飽和度」、「色彩豐富性」、「畫面鮮銳度」、「畫面細致感」、「物體質感與光澤」、「解像度」、「暗部層次」、「景深層次感」、「畫面安定性」
膚色表現
膚色與對白一樣,都是一般人很容易就能判斷出好壞的地方。還記得嗎,老一輩的人喜歡把Tint說成是膚色,其實我們都知道Tint指的是色彩的種類。但是,因為以前的人不太懂SMPTE色塊檢驗圖的用意,只知道調整Tint時,臉部膚色就會開始變化,所以就習慣性的把Tint說成是膚色。
從老一輩人對Tint的調整經驗中,我們可以知道膚色是一般人賴以判斷色彩正確與否的簡單方式。其實,膚色也是集色彩表現之大成的表現。要知道,影片中人物的膚色都是經過仔細上妝的,它所表現出來的色彩非常的均衡與細致,還有粉嫩。假若這三樣特質能夠在演員的臉上呈現,那么也一定可以在畫面其它的地方展現。反之,假若膚色無法達到均衡細致粉嫩,其它部份的色彩表現也一定好不到那里。
所以,我們對影像表現的第一個最重要的要求就是膚色?;蛟S,我們喜歡說我們要的是自然的膚色。其實自然的膚色在銳利的鏡頭下是不能看的,我們應該說鏡頭里我們想看到的膚色。要得到良好的膚色表現,自然要從顏色值Tint或Hue鍵調整,調過之后還要繼續色濃度值Color的調整。假若您的顯像器提供更進一步的調整(例如紅色與藍色可分別調整亮度與對比,或RGB Gamma補正),那將會有更細膩的表現。當然,這些調整的難度也更高,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好的。
色彩飽和度
什么是色彩的飽和度?就是色彩濃淡的程度。我們常說液晶投影機的色彩不夠飽和,三槍投影機的色彩比較飽和,這也是了解色彩飽和度的一個比較例子。色彩越飽和就好像顏色的純度越高,色彩不夠飽和就好像顏色被稀釋了。
一個表現適中的色彩飽和度本身就包含了非常迷人的色彩光澤,色彩飽和度太濃或太淡時都不會顯現出迷人的光澤。假若畫面的色彩飽和度不夠,畫面所顯現的就會是比較淡的色彩,甚至是摻雜了不該有的光(像液晶投影機的黑色表現)。色彩飽和度到底要怎么樣才適當呢?雖然每個人對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好,不過最好還是要用SMPTE色塊檢驗圖來調整(調整Color鍵)。正確的調整Color鍵之后,再加上正確的亮度與對比鍵調整,這三樣加起來才能夠有正確的色彩飽和度。
色彩豐富性
一部計算機監視器可以是256色的表現,也可以是百萬色的表現,更可以是千萬色的表現。同樣的,畫面上所呈現的色彩也要越豐富越好。豐富的色彩讓人覺得影像更自然更真實更柔和,色彩不夠豐富讓人覺得影像調子硬而貧乏。CD的解析力從16Bit提升到24Bit,代表著聲音的階層被劃分得更細,所有更細更多的階層連接起來后會更接近未被數字化之前的模擬波形。一般DVD唱盤的Video訊號從8Bit進化到目前的10Bit,同樣的也就代表著色彩階層豐富程度的進化。
畫面色彩的豐富與否能否靠用家的調整來改善呢?假若原來調整失當,當然可以藉由正確的調整而得到更豐富的色彩表現。不過,它大部份還是會受天限束縛。軟件本身不佳、DVD唱盤不佳或顯像器不佳通通會影響色彩的豐富性。
畫面鮮銳度
在同樣的顯像器之下,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影片的畫面有點模糊,有些則很鮮銳清楚。理論上,畫面有點模糊是不應該有的現象,但是我們很容易從100吋以上的大銀幕上看到這樣的影片缺失。這就好像我們用135底片放大到16開滿版,照片上的物體早已呈現模糊的情況。假若我們用4X5底片,照片里的物體就還能夠保持線條的鮮銳度。
通常,電視畫面比較不容易感受到畫面鮮銳度的差異,因為它的畫面尺寸有限。而投影大銀幕由于動輒打到100吋以上,畫面鮮銳度的優良與否就很容易分出高下??赡苡凶x者認為只要調整鮮銳度Sharpness鍵就能改善模糊的問題。其實Sharpness主要是為RGB與NTSC之間轉換時的損失做補償的。加一點點尚可,加多了等于就是把噪聲加入畫面,反而有負面的影響。
或許讀者會懷疑,經過專業技師制作出來的影片畫質怎么會不夠鮮銳呢?通常,原始底片大多不會有問題,問題都是發生在各種轉制的過程中。假若在轉制過程中,工作人員能夠以100吋以上大銀幕觀看,他們就會發現問題所在??墒?,大部份的工作室還是采用19吋標準監視器(1939年NTSC制訂規格時就以19吋為畫質上限)來監看,這么小的畫面上當然無法發現轉制時畫面變模糊的問題。
除此之外,CRT的掃瞄線與液晶投影機的柵格在放大之后,也變成妨害鮮銳度的殺手??梢赃@么說:大投影下的CRT等于就是透過百葉窗看窗外的景色,而液晶投影機就是透過紗窗看窗外的景致。唯有影片(Film)才像是打開窗子看窗外的景色。
在此我要提醒使用大銀幕投影的用家,無論是使用7吋管8吋管或9吋管三槍投影機,如果不加倍頻器,最佳畫質的畫面尺寸大約僅在80-120吋左右而已。以目前NTSC系統,超過這個限度畫質就會開始劣化,尤其到了120吋以上畫面的鮮銳度更會急遽劣化。CRT管徑越大,與光輸出的強度并沒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即使9吋管也不宜打太大的銀幕尺寸。不過,管徑越大,畫面所呈現的細節就會越多,在相同的投影尺寸下,大管徑投影機畫質表現自然會更佳。
畫面細致感
畫面的細致與否與上一項的畫面鮮銳度一樣,要在大尺寸銀幕之下才容易分辨高下。在小尺寸屏幕之下,如果不仔細看還分不出好壞。通常,我們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明亮,會增加亮度與對比的數值。問題是,當您在增加對比值(Contrast)時,解像度可能同步在降低,畫質會越來越粗。還有,當您在增加鮮銳度(Sharpness)數值時,畫面也可能會越來越粗糙,因為您加入了許多原來不該有的噪聲。
一部優秀的顯示器,對比值高到開始劣化解像度的那個交叉點會比不良的顯示器來得高。換句話說,優秀的顯示器能夠得到更高的對比值而不至于劣化解像度。這樣一來,既能得到更好的對比而又能保持原來的解像度,畫面的細致感自然就會更高。
解像度
解像度這個名詞表面上看起來大家都懂,實際上卻會有很多誤解。簡單的說,它就是我們能夠在顯示屏上看到多少細節。以印刷來說,每平方英吋里有多少的色點(dpi)通常是用來評估印刷解像度的方法。以NTSC系統而言,水平掃描線的多寡(例如480i或720p的差別)以及水平解像度(例如1280×720中的1280)就成了衡量解像度的依據之一。
通常,顯示器規格告訴我們的解像度都僅是個理想值,實際上我們眼睛所看到的都遠低于規格上所標示者。例如有些電視標榜有600條電視線(TV Line)的水平解像度,問題是DVD軟件的水平解像度大約才480線(或稱最高540線),LD最高才425線,這些規格上的解像度如果再扣掉一些顯示器內部的損失,最后到我們眼里時,其解像度都會低于器材規格所標示者。所以,要評估解像度時,就像評估音響一般,以眼見為憑,而不要一味的相信數字。
暗部層次
什么是暗部層次?簡單的說就是在一片黑暗中還能看出里面有什么東西。無論是傳統直視型電視、或大銀幕投影,暗部層次都是高難度的表現。但是,暗部層次卻又是很重要的表現。想想看,只要一碰到黑暗場景,畫面就呈現一團黑時,那畫質該有多呆板。
我們都知道,亮度Brightness調整就是決定黑色的起點,對比Contrast調整就是決定白色的最高峰值,這二樣調整等于決定了顯示器黑與白之間的動態范圍。如何把黑與白的動態范圍設定在最理想的位置上、以及最大而不失真的范圍內,這就直接影響到暗部層次的表現。調整亮度值與對比值直接關系到暗部層次的表現,您一定要藉助測試片的幫助來做正確的設定,否則很難得到正確的暗部層次表現。
物體質感與光澤
物體質感與光澤的表現是顯示器各種性能的綜合指針。解像度不夠高,色彩表現不正確、物體邊緣有鋸齒白邊、黑與白的對比不佳、畫面亮度不夠等等都會影響到物體質感與光澤的真實度。尤其是某些細小的物體如筆、小刀以及細小網格體等更難表現出應該有的質感,更不要說光澤。
物體質感與光澤如果能夠表現得很真實,就代表著以上所說的六項指標(膚色除外)表現得都不錯。物體質感與光澤不佳,就CRT投影機而言,光輸出不夠是主要原因之一,亮度值與對比值設定不正確是原因之二。以LCD或DLP、D-ILA投影機而言,物體質感與光澤不佳的原因并不是光輸出不夠(它們的光輸出通常很高),而是影像充滿率(或稱開口率)不夠高所致。此外投影機內部影像調整線路的優劣也有關系。
景深層次感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人說:這部電視看起來有景深,那部看起來則很平面。同樣是電視,怎么會有這種差別呢?我們的眼睛在一個平面上要分辨遠近感,依賴的是物體的大小比例以及光線層次,換句話說也就是物體與光線的透視感。
從HDTV與NTSC電視的比較中,我們發現HDTV的景深層次感特別好。在深入觀察,我們也會發現HDTV所呈現的光線層次以及物體質感與光澤特別好,再加上畫面噪聲低安定性高,使得畫面產生了清晰的景深層次感。
在NTSC電視中,畫面靜止的風景比較容易表現出景深層次感。當物體在畫面上移動時,由于會與水平掃描線產生交錯,黑色的掃描線會出現在視覺中,畫面的景深層次感也因此而被破壞。
畫面安定性
假若您接近電視屏幕或大投影銀幕,就會發現畫面是一直有噪聲/閃爍/抖動甚至騷動的現象。從某個角度來看,NTSC電視系統的這些問題就好像音響系統里的失真,它是由交錯掃描、噪聲、影像前后畫面與視覺沒有同步,以及各種失真構成的。只不過,音響系統的失真人耳不一定聽得出來。而電視系統畫面的失真我們卻可以用肉眼清楚的看到。尤其是電漿顯示器在某種IRE亮度時所顯現的騷動感相當惱人。而CRT投影機如果把對比值調得太高時,也會發現畫面充滿騷動感。
假若您不太明白我所說的閃爍/抖動有什么壞處,請與您自己的主動式液晶板攜帶型計算機的畫面比較一下,就會了解畫面安定性的重要。試想,假若您的計算機顯示屏與一般電視一樣充滿閃爍/抖動,您的眼睛會有多累。
或許有人會說:沒關系,我只要距離遠一點就感受不到畫面的噪聲與不安定了。沒錯,此時您的確看不到畫面的噪聲與閃爍與抖動,但也同時看不到與閃爍/抖動一樣細微的畫面細節了。換句話說,在感受到畫面安定性的假象時,您也已經損失了很多畫面的細節。
畫面的安定性除了受顯示器本身影響之外,DVD在將電影訊號轉為視訊時的過帶程序也很重要。如果制作得不好,畫面噪聲也會增大,看起來真是難過。
重要的家庭影院名詞解釋:
WaveLength 波長
既然有了聲波的頻率,那么我們要怎么知道這個特定頻率的長度(也就是波長)有多長呢?這時,我們當然要知道聲波每秒鐘能夠借著波動傳遞到多遠的距離才能計算,這也就是聲音波動的速度(音速)。在此再度提醒您這個重要的觀念:聲波不是自己從發聲點開始一路跑一秒鐘,看能跑多遠,而得到音速。聲波沒有那么笨,它不是自己一個人跑百米,而是找了很多同伴,像骨牌(空氣分子)般排列在一起,當聲波開始振動時,就把第二個空氣分子推倒,第二個空氣分子又推倒第三個空氣分子,就這樣很快的在一秒鐘的時間內把所有骨牌推倒。假若骨牌能夠在一秒鐘內推倒344公尺,就代表骨牌推倒的速度與聲波「波動」的速度是一樣的。通常,聲波的速度在空氣中、 20℃常溫下,每秒的速度為344公尺。為了計算方便,許多音響迷會簡略為340公尺。 既然有了頻率,又有了聲波的波動速度,那么波長的公式也就出現了。波長=音速÷頻率。這個公式是音響迷最常用到的。假若我們要計算20Hz的波長有多少,只要把20Hz當成分母,344公尺當成分子,我們就可求得20Hz的波長約為17公尺。同樣的,假若我們要知道10kHz的波長是多少,也可以把10,000Hz當分母,344公尺當分子,可以求得10,000Hz的波長為3.44公分。通常我們所謂的波長都是指「全波長」,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往復波動。假若波動只有一個「往」而沒有「復」,那么我們就稱為半波長。例如前面20Hz的全波長為17公尺,那么半波長就是8.5公尺。 波長跟音響迷有什么關系嗎?當然有!它在聲波的繞射、擴散、反射、以及許多喇叭設計的應用上都會用得上。
此外,波長對于一個密閉空間到底能夠再生多少頻率也有關系。什么關系呢?我們都知道,樂器能夠發出多低的頻率,與它的管道空氣共振波長(管樂器)或弦振的長度(弦樂器)有關(也與管道或弦的粗細有關,在此略而不談)。管道或弦越長,所能再生的頻率就越低;反之,管道或弦越短,能夠再生的頻率就越高。這也是為什么小提琴或吉他的指位越往琴腔方向按,音調就越高的原因,因為能夠振動的弦長更短了。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一個密閉的空間看成一個發聲的樂器,所不同的是這個房間不是由你來彈奏發出聲音,而是由喇叭來發出聲音。當喇叭發出聲音時,與樂器一樣,它所能夠讓我們人耳聽到的最低頻率就與房間的「最長邊」長度有關,實際上這個最長邊的長度就是最低再生頻率的波長。什么是最長邊呢?在一個房間中,指的就是三度空間的對角線。對角線有多長?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算出來。不過您倒不一定要去計算,只要大概以房間的長度來估量就可以了。 在此,如果我們假設一個密閉房間的最長邊長度為10公尺,那么這個密閉房間所能再生的最低頻率理論上只有34.4Hz(把音速當分子,房間長度當分母)。不過,由于半波長(一個往或一個復的波動)的聲波波動已經可以讓我們人耳聽到聲音,所以理論上10公尺長的密閉空間內,我們可以聽到17Hz的頻率。 看到這里,您不妨把自己音響空間內的最長邊找出來,計算一下這個空間能夠發出的最低頻率是多少?以后您到別的音響迷家里踢館時,如果他吹噓自己不到 5坪大的空間內能夠聽到20Hz的極低頻,您就可以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THXUltra/THXSelect/THXUltra2
這三種THX認證都是繼THX認證之后推出的,可以這么說:THXUltra是THX的升級版,而THXSelect又是THXUltra的小空間版。THXUltra著眼于垂直聚焦的要求,以及更好的超低音表現能力。而THXSelect則著眼于讓體積小的喇叭也能夠得到大喇叭的音效,尤其著眼于要比THXUltra更佳的低頻向下延伸能力。也因為如此,THXSelect標志只會出現在AV收音擴大機以及喇叭上,因為它主要針對室內容積在2,000平方英尺的空間。而在訊源、前級與后級上就不會有THXSelect的認證商標。
總之,在機器內部的處理程序,不管THXUltra或THXSelect都與THX一樣,但是在各項AV器材以及空間的認證上,THXUltra比THX更嚴格些,而THXSelect則針對2,000平方英尺以內的空間另做要求。目前,最新的THX認證已經發展到THXUltra2,所謂THXUltra2認證是在 2001年9月12日宣布推出的,它最主要的重點是對于8聲道的回放處理與認證,無論是電影音效或多聲道音樂都適用。此外,機內的視訊頻寬要達到HDTV水平,也要能夠接受循序掃描視訊,其它大體上與THXUltra的要求相同。
THX是什么
是由Lucasfilm公司從1985年起所發展出來的一種電影音效處理系統。它的起因是GeorgeLucas本人發現為電影院播放而錄制的電影音效,其實并不適合在家庭里播放。因為電影院的空間大,所以往往在混音時,會把高頻段強調。而在家庭里看電影時,反而就會覺得高頻量感太多了。為此,THX的工程師們發展出精確的處理過程,能夠把電影混音師真正想要讓觀眾聽到的聲音在家庭里精確再生。
THX處理系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Re-Equalization再等化。第二部分為TimbreMatching音色匹配。第三部分為AdaptiveDecorrelation解關連適應。前面說過,因為電影音效是為大空間的電影院以及專業音響設備而做的,因此在家里播放起來,高低頻的平衡性會相反。為此,就必須先經過再等化的過程,讓電影音效的高頻段與低頻段在家庭小空間播放時取得適當的聲音平衡性。這就是,再等化的目的。
什么是音色匹配?在電影院中,環繞聲道并不是二支環繞喇叭而已,而是喇叭「數組」,意思就是說有很多支的環繞喇叭。這樣的聲音當然與家里只使用二支或三支甚至四支環繞喇叭有很大的不同。假若不把電影院音效先經過處理,家里環繞聲道所發出來的音色與主聲道所發出來的音色會有相當的差距。為此,就必須把電影院音效(其實就是已經錄制在DVD里的音效)里的環繞聲道先經過一道濾波處理,讓環繞聲道的音色能夠與主聲道的音色相搭配。這就是音色匹配。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環繞音效包圍感的問題。當我們在電影院時,環繞喇叭很多,所以能夠得到很好的身歷其境包圍感(Enveloping)。但是,在家里時我們通常只有二支環繞喇叭,這時的環繞包圍感與電影院的很多支環繞喇叭所形成的包圍感就有落差。此外,在家里觀影時,最佳的環繞包圍感永遠都是在最中央的位置,只要離開中央位置,環繞包圍感就會降低。為了得到如電影院般身歷其境的環繞包圍感;也為了擴大最佳環繞包圍感的區域,THX讓左右環繞聲道的其中之一改變其相位與時間延遲,故意讓二個環繞聲道相互產生相位差與時間延遲,這樣就能夠只用二支環繞喇叭得到如電影院般最佳的身歷其境環繞包圍感。此外,即使您不是坐在中央,也能享受到比未處理前更好的環繞包圍感,這就是解關連適應。
除了以上三大功能之外,THX還可以幫您做BassManagement低頻管理、BassPeakLevelManager低頻音量峰值管理、LoudspeakerPositionTimeSynchoronization喇叭定位時間同步等工作,這在THX選單里就可以看到。要提醒您的是,上面三大功能是接續在DD或DTS解碼之后的再處理,它是自動生效的。而此處的三小功能則是在選單中選擇,例如THX的超低音上限就只有80Hz,而非120Hz??傊?,只要您點選選單中的THX設定,則所有設定參數都會依照THX要求設定好。
看到這里,您已經知道原來THX處理并不只是一個認證商標放在機器面板上而已,它真的有在工作,可以把聲音的平衡性處理得更好,讓主聲道與環繞聲道的音色匹配,更能夠讓二支環繞聲道喇叭產生如電影院般的身歷其境環繞包圍感?,F在,您應該不會再認為THX沒什么用處了吧!事實上如果想把THX標志放在機器面板上,并不是付錢買商標那么簡單,廠商還必須把機器送到THX來測試,必須各項性能都符合THX要求才能獲得認證。所以,當您買了面板上有THX商標的機器時,就代表了擁有雙重保障:制造廠商與THX。
對了,要提醒您的是,THX處理程序只對電影院音效有效,其它音樂軟件或為電視而混音的電影音效并不會觸動THX處理程序,因為這些都不是為電影院大空間所炮制的音效。
空間微調。當我們把空間主體以處理空間的方式大體處理完畢之后,有時候聲音就已經很好聽了,但更多的時候是還必須經過微調。要微調空間,必須先對二樣東西有初步了解,第一個就是反射音,第二個就是殘響時間。其實,反射音與殘響時間是孿生兄弟。當喇叭發聲聲音時,最先到達耳朵的是直接音,直接音左右了我們對于樂器發聲點的位置判斷,以及各種樂器人聲音質音色的判斷。當直接音傳入耳朵之后,陸續會有各個方向的「第一次反射音」傳入耳朵。到底從那里來的第一次反射音會繼直接音之后最快進入耳朵?通常是從地板傳來的第一次反射音,接著可能會是從二側墻傳來的第一次反射音,再來可能是從天花板傳來的第一次反射音,最后才是喇叭后墻以及聆聽位置后墻傳來的反射音。第一次反射音傳入耳朵的先后是由聲波從反射到進入耳朵的旅行長度來決定的,假若我們的喇叭距離后墻很遠,而您的聆聽位置又是貼墻坐著,那么從聆聽位置后墻反射到耳朵的聲波就會快過從喇叭后墻反射過來的聲波。
聲波并不是只反射一次而已,它會依循著一樣的反射角度(定向反射)或不同的角度(擴散反射)不斷產生第二次反射音、第三次反射音、第四次反射音…等等,一直到反射音完全消失為止。這么多的反射音重迭之后就會形成微妙的聲音延長效果,這種效果對于聲音的豐富性有很大的幫助。通常,在直接音發出之后30-50ms以內到達人耳的反射音,會與直接音混合,增加了直接音的聲音強度,同時也提升了直接音的清晰程度。不過,假若超過這個時間之后聲音還是沒有停止,那就會開始對聲音的清晰程度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在聆聽空間中,我們一方面需要反射音,另一方面又需要控制反射音。假若反射音一直持續下去,我們就稱之為殘響(Reverberant Sound)。殘響時間的定義為聲音發出之后,能量降到最初的百萬分之一(60dB)所需的時間,又稱為RT60。
在一般現在的音樂廳中,殘響時間大概都以500Hz或1000Hz中心頻率2秒為主,少數也有超過2秒者。如果是歌劇院,殘響時間則要比2秒更短些,大概都在1-1.5秒之間,好讓歌唱的咬字能夠聽得更清晰。至于教堂,殘響時間有的長達8-10秒,所以教堂內適合唱旋律線條很長的詩歌,而不適合唱搖滾樂。殘響時間2秒對于一般聆聽空間而言當然是太長,比較適合的家居聆樂空間殘響時間大概都在0.5秒以內,視不同空間大小而有不同的需求。
到底0.5秒以內是多長?老實說用耳朵是無法判斷出來的,必須用儀器測量。不過我們也有土炮估量方式。以我的經驗而言,如果進入一間裝潢好的空間,講話感覺有點吃力,那就是殘響太短,吸音表面積太多了。反之,假若講話覺得豐潤不吃力,大聲講話也不會聽到回音時,就是相當適合聽音樂的殘響。如果拍手在室內行走,可以清楚聽到屋頂角落反射聲波回來,那并不一定代表殘響太長,而是聲波擴散不均勻所致,一定要處理。
當我們在做空間微調時,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就是處理反射音以及殘響時間。不同墻面來的反射音我們必須適當控制,否則就會干擾到直接音的清晰。假若反射音太雜太多,我們聽音樂時就會感到聲音不夠干凈澄澈。同樣的,當殘響時間太長時,我們所聽到的聲音雖然有可能會比較甜美,但在清晰度上也會大受影響,尤其是低頻段。還記得前面說過,反射音與殘響其實就是孿生兄弟,如果把反射音處理得當,殘響時間也會隨之改變。當然我們不會用儀器去測試,唯一的「儀器」就是我們的耳朵。因此,空間微調的成敗就受到微調者「經驗」的左右。
在做空間微調時,首先您要選擇幾種音樂訊源,一種是巴洛克音樂,一種是大型管弦樂、一種是搖滾樂,這三種音樂訊源都要反復聆聽,一直調到三種音樂都能夠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才行。為什么要選這三種音樂呢?因為巴洛克音樂注重的是長線條的優雅,而且本身樂團規模不大,可以讓我們當作殘響時間的最長上限。如果巴洛克音樂聽起來就覺得尾巴太長,那室內的殘響時間肯定就會太長。假若巴洛克音樂聽起來還覺得太干,肯定就是室內殘響時間太短。一定要取這二者之間的感覺才對。
大型管弦樂由于樂器種類多,規模大,音量強,能夠讓我們判斷來自各墻面反射音的控制狀況。假若大型管弦樂聽起來很亂,那就代表各墻面的反射音(尤其是第一次反射音)太多,已經干擾到直接音的清晰。假若大型管弦樂聽起來清晰而不亂,低頻段的樂器音階也可明確的聽出來,那就表示各墻面的聲波反射狀況控制得相當好。
搖滾樂注重的是沖擊性與快速反應,這可以讓我們作為殘響時間的最短下限。假若我們聽搖滾樂覺得速度反應快,控制力佳,沖擊性強,而這一切又都不亂,那就表示這里就是殘響時間的最短下限,不能比這個更短了。
當我們用這三種音樂反復聆聽之后,如果發現殘響時間太長,則必須使用各類能夠吸收反射音的調聲產品來調節殘響時間。市面上有許多這類的產品,它們或多或少都有效,重要的是您要知道怎么去使用它。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把這些吸音的調聲產品放在墻面第一次反射音的區域上。
什么叫做第一次反射音的區域?在此我教您如何找出各墻面的第一次反射音區域。請去拿二支蠟燭,將它們點燃,以架子架起來,放在喇叭的擺放位置上,光源的位置就在喇叭高低的中段上,此時當然事先要把喇叭移開。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蠟燭的光源模擬聲波,因為當我們把聲波暫時當成直線來看時,就與光源的輻射差不多了。
接下來,要請一位朋友拿一面鏡子,請他拿著鏡子在各墻面游走,鏡子的高度就是光源的高度。此時您自己坐在聆聽位置上看著鏡子。當您可以在鏡子里看到光源時,就表示那里就是第一次反射音的反射區。請注意,反射區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點而已。還有,不是只有一支喇叭會從墻面上反射聲波,而是二支喇叭都會從墻面反射聲波。用這樣的方式來找出各墻面的第一次反射區很精確,唯一比較困難的就是天花板的第一次反射區。到底要怎么讓鏡子能夠在天花板上游走?如果您沒有更聰明的方法,那還是用梯子吧!
找到各墻面的第一次反射區、并且標示出來之后,您就可以開始用各種吸音調聲產品來吸收第一次反射音。假若您不想花錢,也可以自己買吸音材料來使用,或者干脆用厚毛巾。不過此時可能就要花點心思,才會讓這個空間不至于太難看。
空間微調是音響迷在空間上下功夫的最后一個步驟,按理說如果把空間長寬高比例、空間處理等做好,再加上空間微調,聆聽空間的聲學特性應該能夠達到相當理想的境地了。接下來還能做的就是對家庭影院音響器材的微調(EquipmentTuning)了。
文中配圖詳見word文檔:《標準THX家庭影院裝修過程》(多圖詳解)。
注:本文轉載自admin,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