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場的高度、寬度、深度源自于人對頻率的反應幾年前筆者就音場(含舞臺)和頻率之間的關系有過一些粗淺的探討,當時被叫為胡扯八道,近來似乎也頗被音響玩家們認同。這一次有幸邀得陳俊明先生、金磊先生一同再次探討。話說筆者去年年底在上海向一位律師朋友收購了一對英國的Eposll的喇叭,一直陳放在邊上,具說是一對不含分音器的兩路書架喇叭,聲音非常好。屆時本鋪(試聽室)內諸君一時心血來潮翻閱圖片之余,只‘I、B不能一聽為快,于是馬上取出架了上去,聽過之后果然不同凡響。它用的是一個1英寸金屬高音的單體,5 1/4英寸聚丙稀低音的單體,沒有分音器,聽起來音場飽滿,舞臺左右后方的兩個角落沒有萎縮,音場既高且大,在聽交響樂的時候定音鼓的位置很深,比Celefion"SLl2”似乎有更深的感覺,僅是低頻不夠低而已,(拿Cdefion”SLl2”比Eposll的原因是兩者都是金屬高音振膜及聚丙稀低音振膜)。

微信號:860275582



當然大家對這種現象都歸諸于“分音器”,再拿出Epos 11的說明書一看,發現其低頻響應只到75Hz,這與筆者先前所認為深度的感覺由50Hz左右的頻率響應相矛盾,以致于引發了我們再探究的試驗,我們決定用頻率來測試。
聲場

用CD測試片的實驗

實驗分兩次,一次利用測試CD片(TES-1000)做音源,這次在場的只有俊明兄、金磊兄與筆者,器材如下:

CD唱盤:Thorens“TCD—2000”CD轉盤
D/A轉換器:Sonic Fronfiem“SFD-2II"數字轉換器
前級擴大機:Audio Research“LS-8II”前級
后級擴大機:KreH“KSA-300S"擴大機
喇叭:Cdefion“SL-12”兩路三單元喇叭

微信號:860275582


訊號線、喇叭線還有CD到D/A間的線都是Siltech純銀線材,我們聽單一頻率,由低往高聽,16Hz根本聽不到,25Hz的時候喇叭有不大對勁的低音出來,接著聽32Hz,聽的結果列成一個表:

32Hz感覺聲音擴散得最寬、最深、發聲點也最深而且發聲位置也最低。
125Hz發聲點稍向前移,寬度稍減,較淺,位置稍高。聲點又向前移,較窄、更淺,位置又稍高。
250Hz發聲點似又向前,更窄,位置更高。
500Hz發聲點不再向前,但又高一點,上面開始變寬。
1KHz發聲點稍后退,但上面擴散的更寬。
2KHz發聲點更后退,位置更高,上面擴散更寬,而且變大。
4KHz有從頭上下來的壓力,位置發聲處更高,上面更寬大。
8KHz頭上感較少,發聲處更高,更后退,更大。
16HHz聽不太到。


這一次的試聽,發覺單一頻率給人帶來的感覺,確實有高低、寬窄、前后的不同,同時,高頻有在高處發聲的感覺,低頻有在低處發聲的感覺,而且較高頻和較低頻都較為擴散,但中頻并沒有擴散,似乎焦點是由中頻在管,大致上低頻管深度,高頻管高度是不會錯的了,而先前認為100Hz、120Hz左右的頻率管寬度的論點卻產生了疑慮,在表上各位也可以看得到125Hz和250Hz發聲點都不寬,但都有向前,(請參照簡圖,由俊明兄繪出),這發聲點在最接近聽者的部位可以說明舞臺的前沿接近聽者,試想一個交響樂團向前移了,這種感覺就像視覺上你愈接近了一樣東西,那東西就愈寬。事實上我們在試聽器材的時候都會去注意,舞臺左右后方的兩個角落是否飽滿,有的人甚至用筆畫出舞臺是半圓形或梯形的,顯然要求舞臺后方角落飽滿就不得不注意一下32Hz或更低頻段的情況了;而想要營造樂團就在聆聽室內演出的感覺,就得好生注意一下125Hz-250Hz和其它頻段間的比重了,這一段似乎管住了舞臺的前沿位置。眾所周知的是人耳本身對頻率響應并非線性的,再者有多種頻率一齊出現時,人的反應又會產生什么樣的變化,迄今尚未做過科學性的探討,筆者當借用人視覺、味覺、觸覺上的反應套在聽覺上,倒也都還行得通。尤其人的感覺是相對性的,相信在聽覺上也不例外,比方說在觸覺上人對冷暖的反應可由用地下水洗手而得知是相對的,地下水的溫度冬天或夏天差異非常有限,炎炎夏日用地下水洗手感覺是冰涼的,寒冬則覺得地下水是溫的;稍為咸一點的東西加一點糖,吃起來就覺得剛好,苦的亦然,喝咖時加糖就是最好的例子。
轉自laowoniu.com


視覺上可以利用家里的電視機來做實驗,胡亂調過電視色彩的朋友都有經驗,把黃色調掉了以后畫面呈現紫色,其實(并沒有調增加紫色的鈕),只要將黃色調回來,電視的色彩就正常了;同樣地把紅色切掉,整個畫面都是綠的,其實綠色并沒有增加,只是缺少了紅色而已。

這種相對性的感覺,拿來來用在音響上也有極為妥切的說明,比方說超低頻比重太重,音像就變得模糊,中音太強則人感覺上頻寬變窄了,這種情況最好是用中醫上五行相克寸目生寸目侮來做說明,由于筆者一再堅持及叮嚀圈內人不可用現代人不懂的理論引申,可以避免妖言惑眾。人耳既然不是線性的,而人的主觀意識中又往往會挑選某一段頻率或某一種特別的樂器來作為觀察重點,這些陷井通常在一個人的時候最難擺脫我們的集體試聽目的就是在減少這些不可避免的人為因素。在這種前提下,決定再做一次實驗。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430.html



用訊號產生器的實驗

金磊那天碰巧有事,始作甬者俊明兄是早就約好了,而且提議用訊號產生器免受到CD片上的那些頻率(還要加上CD唱盤和D/A轉換器的影響)。

第二次試聽用的器材和前一次的相同,只是省略了CD部分,直接用訊號產生器做音源,用訊號產生器時,頻率可以連續調整,方便多了。我們依然照前一次的辦法由低音往高聽,聽到1KHz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有些頻率在同一位置聲音大,有些頻率在不同的位置大小聲音差異也很大。

決定先用音樂把喇叭位置調整,用Stereo聽一次,再把喇叭搬到中間來只聽一支喇叭,重理論的俊明兄本來不贊同,以為先要弄清楚這大小聲的問題。

說實話我也認為那樣更合理,但事實上一個理想的實驗環境并不是我等所能供得起,何況我們的目的是在一般的聆聽室中簡略的觀察聲音的走向,并不是做科學上的探討論文,再加上參與者時間寶貴,此刻不試也不曉得哪年哪月才弄得到無響室,音量大小稍微控制一下即可。家庭影院網裝修網歡迎您!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430.html



Stereo聽到的可提供我們檢討平常試聽的情況,MONO聽到可能讓我們了解不同頻率在高度、深度、寬度上的感覺,至于為什么某些頻率音量變大了,是因為房間還是音響架?喇叭架還是大理石板,上蓋,甚至蜾絲都留待以后再來玩,我們這次僅說15KHZ到30HZ(再低頻率喇叭出不萊)之間能取得共識的部分來跟各位讀者作報告。

30Hz的發聲位置還是最低、最深朝向喇叭后方貼著地散開,發聲處呈一大片模糊狀。
40Hz發聲位置稍高,發響處也模糊但范圍較小,稍向前移,也是朝喇叭后擴散,沒有那么深也沒那么飽滿。
50Hz音源發聲區也不清楚,稍高,發聲處又小些,也向后散,但范圍又小些。
60Hz音源又略小于前者,又向前些,高些音量較大,想是高電流的關系,向喇叭后方擴散的情形降低。
80Hz有向前擴散的傾向,呈開口很大的八字形向聆聽處擴散,音源又略小于前者。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430.html
100Hz也是向前擴散,八字形的開口窄些。音源在喇叭處。
125Hz音源與反射音非常平均,聽者后方也有反射音的感覺,音源在喇叭附近,高度已升到比喇叭稍低一點的位置。
200Hz音源在喇叭與后墻之間,高度同喇叭一樣高,向前擴散的感覺明顯。
250Hz呈扇形向前擴散,音源在后墻處,清楚,略高。
500Hz音源上升,發聲處在喇叭面板上。


值得注意的是80Hz、lOOHz有八字形擴散感。250Hz有扇形向聽者底邊擴散。50Hz以下有向喇叭后方擴散感,愈低愈貼地,散得范圍也愈大。125HZ與200Hz發聲處與擴散音(反射音)感覺上最接近。250Hz的發聲位置在喇叭后墻處。500Hz發聲處在喇叭紙盆上。

或許你覺得在買喇叭之前應看一下該喇叭在音響室測得的頻譜,沒錯,但更應該注意一下你把喇叭擺在室中哪一個位置上,其反射的狀況又是如何。當然房間在哪一頻率有駐波是要注意,如果你對聲音多了解一些,自然會利用擺位法去減低駐波的渲染。(絕對不值得自己去蓋一間沒有駐波的房子)。

轉自www.laowoniu.com



500Hz以上的音源就向上提高,2KHz音像是最凝聚的,1.5KHz音像就比較寬松。4KHz音像開始向上擴大一直到7KHz變成一大片在上面而且愈來愈靠近聽者的頭上,7.5KHz就有一種壓力從頭頂上下來,7.9KHz似乎正在頭頂上,8KHz甚至往后腦的方向移,一直到10KHz。

11KHz開始變寬了,沒有往后腦去,高度不變,12KHz寬度窄,差不多與耳同寬,略高一點,到了13KHz感覺是更窄更高,由前方經頭面向后方跑,14KHz今聽者覺得聲音由前方向處呈一平面出來,呈幅射狀擴散,覺得身后有音埸。15KHz散得更開、更高、更寬、更深,除了喇叭后面之外,連聽者的后方都有深度。

10KHz以上在室內各不同位置音量的感覺有大小不同,8KHz附近聲音有壓頂的感覺,14KHz、15KHz營造了許多空間感,可達聽者的后方,呈很大的幅射狀擴散,顯然超高頻部分和音場的規模大小很有關系,超低頻也有貼地滿房間跑的擴散,當然這次試測是用單一頻率來測試人耳的反應,音樂極為復雜的各種不同的頻率一道兒出現,情況要復雜得多。 微信號:860275582

高頻擴射性好不好,看起來不單是由高度感可以得知,音場大不大似乎也很值得參考。以前常讀到的深度感(指舞臺后方)和超低音的關系非常親切,這次又發現到與超高頻有關系。大部分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都在舞臺上,舞臺的真實感和40Hz以下的頻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低頻的樂器大部分都放在舞臺深處,超低音出了問題,舞臺就不對勁了。

超高音大部分是泛音,樂器沒有辦法發出6KHz以上的聲音,它們應該弱到剛好聽得見。畢竟先有一個良好的舞臺再來論一個寬廣的音場是比較妥當的。

有了這兩次的試測,我們曉得舞臺上樂器的厚度要靠平順的低音來營造,超低頻在沒有分音器的時候衰減的斜率比較和緩,似乎解釋了Eposll的深度。平順中音提供了凝聚的音像,乎順的超高音源使我<門聽到了舞臺后方以及四周勵寸回來的些小訊息,造就了頭上的音場,寬而深的舞臺,高又大的音埸營造起來似乎并不難,大致上區段性平的頻率響應就可以了。

但是除了音場之外,音色呢?暗部的細節呢?這次筆者聽了小澤征爾指揮的維也那愛樂交響樂,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那首圓舞曲,那種微動感,自己家里找不到三成,無怪乎有位指揮家說,錄音機錄下來的哪能叫做音樂?

結論

本文僅提供想要營造音場的人做參考之用,不是學術性的研究,希望能引起大家對聲音做更進一步的探討,來文指正。兩次實驗結果有不相同的地方,比方說4KHz、8KHz的地方。

我比較傾向采信訊號產生器,再者8KHz頭頂的壓力有哈斯教授的論文援引,真理是可以拷貝的,想要弄平頻率響應曲線是音響迷的共同愿望,希望有識之士踴躍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