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雙線分音
目錄:
第一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音箱接線調試 微信號:hdavcomcn
www.jokopic.com
第三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聲壓儀的使用 hdav.com.cn
第四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功放的配置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1764.html
第五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電源的影響 微信號:hdavcomcn
第六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雙線分音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430.html
第七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音響界的十大謊言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897.html
第六章 家庭影院音響調試全解析之雙線分音
一直以來我采取單線的方法聽音,發燒總是不滿足現有的狀況,有一點提高是最興奮的事情了!我們不可避免地是想到了雙線分音玩法。先確定你的音箱有4個接線柱,去掉兩兩接線柱的短接片或線,用萬用表測量兩負極是否有阻值,無窮大就可判斷內部是分開的高、低音單元,雙線分音才有意義。如果兩負極是相通的,你也不用氣餒,上兩套系統,看電影一套,聽音樂一套。AV電影功放機接上,純CD功放機你也接上,哈哈! 微信號:860275582
一、什么叫雙線分音?
常規的音箱只有一組輸入接線柱,從功放出來的全頻帶信號用一組喇叭線送到音箱,在音箱內部才通過分頻器將高、低音分開。雙線分音(Bi-wiring)則用兩組喇叭線來連接功放和音箱,讓高、低音分道揚鑣各走各的道,大家互不牽扯。雙線分音需要把分頻器的高音通道和低音通道的輸入端分開,因此音箱必須提供兩組接線柱。當然,能雙線分音的音箱也可以采用常規的單線接法,只要用隨箱附送的金屬短路片將兩組接線柱并接為一組就行了。
類似雙線分音,如果用三組喇叭線分別傳輸高音、中音和低音,這樣的連接方式就叫三線分音(Tri-wiring)。不過,三線分音不如雙線分音普遍。
二、雙線分音
目前高級揚聲器都使用了雙線分音的設計,如果你想使用此功能就要準備多一對喇叭線,并將揚聲器兩對接線柱之間的短路片拿掉,否則便起不到雙線分音的作用。如果功放只有一對輸出端,就需要把每聲道的兩對喇叭線并聯,即兩條"+"線接功放的"+"輸出端,兩條"-"線接功放的"-"輸出端。如果功放備有兩對輸出端,采用雙線分音就方便得多,只需每對端子連接一對線即可,但要記得把功放上的揚聲器選擇開關扭到A+B的位置。
不過喇叭線最好買支持雙線分音的4芯線,一般而言顏色有講究,淺色的接高音單元深色接低音。這樣的線材是專為分音設計,效果比簡單的用相同線材或者隨便搭配兩套線材要好的多。
家庭中所需要的喇叭線長度多為二至三米,在這個范圍內長些或短些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分別。不過要注意布線時應盡可能勿將多余的喇叭線繞成圓圈,這樣會令電感增加,從而損害重播質量。如果買了較長的喇叭線又不舍得剪短,正確的做法是讓線材呈波浪形彎曲避免繞圈。還有一點要注意,兩邊喇叭線的長度一定要盡可能相同,相差太多會使左右音色不平衡。
還有一定要記住用同一極線的兩端分別連接功放的\\"+\\"輸出和揚聲器的\\"+\\"輸入,另一極線連接功放的\\"-\\"輸出和揚聲器的\\"-\\"輸入。如果弄錯相位,雙線分音可能是要燒器材的!喇叭線的接駁方向也很重要。一般來說,每條線材的線身上都會有箭頭或文字。使用時只要順著箭頭或文字的方向,以功放為起點以揚聲器為終點,用喇叭線把兩者連接起來就可以了。
效果?你自己聽好了。我認為對系統有明顯的改善。如果音箱支持bi-wiring的話買對過的去的四芯線效果絕對比一對二芯線要好很多很多。另外最好用的公房也直接有兩組輸出的比如accuphase的E 530 或者麥進圖的6850等等。
如果還不滿意可以試一下放音效果更佳的是“雙放大器”接法,即用四路功放分別推動兩聲道音箱的高音揚聲器和低音揚聲器。有個朋友家里是用Mark前后級(4后級)雙線分音的,這樣做我感覺效果倒提升有限。
三、雙線分音
在作雙線分音(bi-wiring)連接時,便將在功率放大器和音箱之間使用兩組(兩對)音箱線。通常,按雙線分音連接后,便總會比按普通的連接方式的重放音質要好些。
大多數的High-End音箱,皆在音箱上備有兩對專供雙線分音連接的接線柱。其中一對接線柱系用于跟分頻網絡的高頻電路連接;而另一對接線柱則用于跟分頻網絡的低頻電路連接。在作雙線分音連接時,還應將音箱后面板上這兩對接線柱上邊原先橫跨著的短路線片給移開。
在按雙線分音連接的音響系統中,在低頻時,功率放大器所看到的連接高音單元的音箱線,系呈現的為高阻抗,而在高頻時,所看到的又呈現的為低阻抗;而對雙線分音連接低音單元和音箱線,則情況剛好相反,即在低頻時呈現的為低阻抗,而在高頻時則呈現的為高阻抗。
因此,信號便已被分割成為兩個部分。頻率高的部分大多會通往與高音單元相連接的電路;而頻率低的部分則多半會通往與低音單元相連接的電路。
由于頻率的被分割開來,因此,便減少了音箱線中的相互磁場干擾,從而使重放的音質有了些改善。低頻能量在導線中所產生的強力磁場已不會影響到高頻能量的傳輸。雖然無人知曉雙線分音究竟是怎么在工作的,但幾乎所有按雙線分音接駁的音臬,皆能使重放的音質有相當的改善倒是事實。因此,只要是在音箱上配備得有可按雙線分音方式連接的接線柱,便應盡可能地去按雙線分音的方式連接。哪怕是暫時受到條件的限制而只買有兩組售價比較低廉的普通音箱線,也仍以按雙線分音的方式連接為好。
雙線分音既可以用兩組完全相同的音箱線來連接,也可以使用專門制作的雙線分音連接的音箱線。專供雙線分音連接的音箱線在跟功率放大器相連接的一端具有一對輸入端(正極和負極),而在跟音箱相連接的另一端則具有兩對輸出端。因此,不但連接方便,而且重放的音質也會更好些。
還有單根的雙線分音連接用音箱線,即在音根的電纜內裝以多芯導線。在其一端有一對焊片,而在另一端則具有二對焊片。這種方式雖然可以使制作成本低些,但在高頻和低頻的磁隔離方面卻要差些。兩種專用的雙線分音連接的音箱線如圖所示。在大多數雙線分音連接用音箱線中,對高頻和低頻部分皆使用完全相同的音箱線。但是,如果采用混合方式則另外還可以獲得些好處。如果低額部分使用低頻性能好些的音箱線而在高頻部分使用聲音圓潤些的音箱線,便可在花費不多的情況下,獲得更好些的音質.
如果在低頻方面使用價格便宜些的音箱線而在高頻方面多花些錢去選用更好些的音箱線,則在兩對音箱線的長度相同時,高音便會更為動聽些。如果在雙線分音連接時,使用了不同的音箱線,也應盡可能采同一音箱線制造廠家的產品,而且還應在物理結構方面也相同。因為在雙線分音連接的音箱線中,如果分布電容和電感不同,便會使音箱的分頻網絡的特性發生變化。
然而,也有人對bi-wiring甚直bi-amping不以為然。比如說,英國的Naim Audio公司便認為,只要音箱中的分頻網絡設計得良好,便無需再去按bi-wiring的方式連接。因為,用單組的音臬線去連接比較簡單和更為安全,而且照樣能夠獲得靚聲;美國的Thiel音箱制造公司則對bi-wiring和bi-amping均持反對的態度。
他們認為,與其用再組普通的音箱線去連接或用兩臺一般的功放去推動,還不如用一組性能好些的音箱線去連接或用一臺性能優良的功放去推動。原因是,在使用兩組音箱線或兩臺功放時,將無法在頻率上獲得天衣無縫的銜接,更何況,為了讓音箱能夠按bi-wiring的方式連接,還需在音箱內進行專門的接線和輸出端多加一組接線端子并使用專門的短路片。Thiel公司和Naim Audio公司制作的音箱,都沒有設bi-wiring和bi-amping的連接方式。另外,美國Avalon音箱制造公司,也持類持的看法和作法 。
四、雙功放的思索和實戰!
雙功放的玩法,多年前曾流行過一陣,我也在玩卓麗Hiper1MKⅡ時也體會過它的好處,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在市面上推廣開來,加上一些著名品牌的音箱并沒有提供雙線分音的喇叭接線柱,使Bi-amp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有些朋友在玩可雙線分音的音箱時,另外采用了玩跳線的形式,當然談不上雙功放驅動了。因為要玩Bi-amp就一定要音箱可玩Bi-wire的前提,因此在進入Bi-amp的主題前,我想還是先談談Bi-wire雙線分音。
音箱雙線分音(Bi-Wire)是前提
與Bi-wire緊密相連的就是音箱內分音器的設計。在只提供一組喇叭接線柱的單線連接形式的分音器里,我們能看到高低音單元的參考地電位是在互相連接的短路片的負端上,通過2.5 米至3米長的喇叭線,然后到功放輸出端子的負端,這里通常是功放取得負反饋訊號的參考點。由于距離相對較長,而喇叭線又不可能阻抗為零,因此這兩個參考點其實有差異,即是有相對電位差。另外在喇叭端子上的公共接地點上,高音和低音單元都把這里作為參考點,但這條地線里流動的卻包含各種濾波電流的回流,也就是說,高音單元會從參考點上撿拾到低音單元所濾除的高頻訊號的部分成份,而低音單元也會撿拾到高音單元所濾除的低頻訊號,這就給音效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而 Bi-wire設計,就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這種參考點不一致的問題,我們借分開獨立的地線將參考點建立在功放輸出端的負端上,理論上講,這種方式應會帶來相當大的音質改進,而這就是雙線分音設計的出發點。
但在實際的運用中,也有朋友感覺提升不大,這也與分音器的設計息息相關,如果分音器質量不佳,內部本身的電磁干擾就很嚴重,當然只是借設置獨立地線的雙線方法所無法解決的了。分音器作為音箱的心臟命脈與各單元的控制中心,它的作用不僅僅是分頻而已,兩只或更多喇叭的完美銜接也是通過它來完成,因此設計精巧,具有高完成度的分音器也是非常難得的,里面也包含著設計者的校聲經驗,難以學到的Know How等等在其中。高水準的分音器是很難得的,常常只是在各喇叭廠家的旗艦產品上,我們才能見到完成度最高的分音器制作,像Thiel、Jmlab等的頂級箱,一般就只提供一組喇叭端子,但在中級產品上,現在大多也設雙線分音的接法,我覺得實際上就是限于研發、成本因素及在分音器上的妥協,讓用家通過Bi -wire及Bi-amp的機會,進一步將音箱的潛力發揮出來。
雙功放的三種玩法
在Bi-wire增進了音效的前提下,使用Bi-amp更將單元與功放的關系簡單化了,在雙功放驅動的世界里,高低音單元各自有單獨的功放驅動,這意味著功放的電源供應有了更充足的保證,分頻后的各音路之間的干擾更少,負反饋訊號的成分也比較單純,這些都會給音效的提高帶來重要的影響。Bi-amp的玩法,除開可橋接為單聲道的機種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種。第一,就是以一部前級輸出兩組訊號給兩部后級,一部后級推一對音箱的兩只高音,另一部后級推一對音箱的兩只低音,這也是最普遍的玩法,在后文中我要向大家介紹自己的雙功放配置中,就是這種玩法。而第二種玩法,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我們知道,在第一種玩法中,流過兩臺后級輸出端的仍然是全頻的訊號,然后再通過分音器分割消耗,放大全頻訊號對功放來說仍是一個負擔,那么在留用音箱分音器的前提下,有人就想出預先設計出一個配合推高音功放的高通濾波裝置,以及配合推低音功放的低通濾波裝置,這樣先行將前級送來的訊號分割,再送到后級里放大,最后推動音箱,音箱里的分音器照樣起分頻作用,那么對后級來講,放大的是已分頻后的訊號,頻段范圍窄了很多,功放的負擔進一步減少,效率得到提高,不過這種玩法對玩家動手能力與聽音經驗的要求也比較高,算是介于電子分音與Bi-amp之間的一種折衷形式。最后一種,則是純粹的主動式電子分音,這就要求用家要開箱去掉原廠分音器,并要求有高水準的電子分音器配合,并對音箱所用喇叭單元的特性相當熟悉,從理論上講,這種Bi-amp的方式是最徹底效率最高,也是音效提高更為明顯的,但實際上也是運用最為困難的,除非是使用像Linn等預先考慮了電子分音玩法接口的音箱,如果沒有專用音頻測試儀器在手,一般的箱子嘗試的難度就相當大了,不易推廣。
傳統雙功放玩法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所以從上面說述的三種Bi-amp玩法來看,最實際也最容易采用的就是第一種傳統雙功放配置,當然,雖然這種玩法是最簡單的,但是對所用的器材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所用的前級要有兩組輸出,或使用一部帶前級輸出的合并機與一部純后級也行,像Arcam等以前提倡的就是這種方式,以合并機推高音,后級推低音,但這種方式只適合于同廠牌的合并機與后級,因為使用兩部功放分別推高低音的話會涉及到音域平衡與相移的問題,廠家的配置已經將前級的兩組輸出阻抗與兩部后級的輸入阻抗與增益做一致了,一般不會產生音域不平衡的現象,但是如果你想換一部另外的純后級的話,假使這部后級的輸入阻抗太高或太低,與另一部功放相差太大的話,就可能音域失衡,需要通過另外的手段調整。因此,使用一部合并機兼作前級玩Bi-amp,不使用同廠牌的后級,就一定要用帶音量控制功能的后級來配合,這樣才能取得音域平衡的聽感。一般晶體管機的輸入阻抗是47KΩ,膽機的輸入阻抗在100KΩ或更高,只要不是太低(低于10KΩ或 5KΩ),都可以通過音量調整來與合并機達到音域平衡的效果。
與之相近的就是調整高低音的相對量感,使音域有平衡與和諧的聽感。實際做起來也不麻煩,因為合并機的前級輸出電壓也受到音量旋扭控制的,當增大或減小合并機音量時,外接的功放音量也會作相應變化,即是說,當你利用測試唱片將另一部功放的音量平衡點找到以后,那么就不必再去動它了,聆聽時只要通過合并機的音量旋扭可同時控制兩部功放的音量輸出,而在整個旋動控制范圍內音域都是平衡的,以后只動合并機的音量旋扭就行了,*作也是非常簡便的。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兩部功放的輸出相位問題,這實際是指功放內部的增益放大級數,如果一部增益級數是偶數倍,另一部是奇數倍的話,那么按照平常的喇叭接線法就會出現高音與低音訊號反相的情況,有條件的話最好使用示波器來觀察,或者利用一些錄有正相或反相測試訊號的碟片來判斷,如果有一部反相的話將喇叭接線正負端對調就行了。
我的實戰心得
前段時間針對我目前手中音樂之旅ECI-2推城堡Inversion 15音箱的組合,進行了多種雙功放搭配的實驗,音樂之旅ECI-2負載8Ω時為2X50W,2Ω時功率輸出功率達到150W,最大電流可達到45A,典型的大電流設計。其前級部份的水準也不俗,因此考慮用它來推城堡Inversion 15上6英寸碳纖維低音單元,另找一部功放來推高音。那么實際搭配了多款功放,晶體管機方面有原來的QED A270,還有安橋的9911,膽機方面有單端設計的300B與2A3,以及6V6等機型,從實試聽音的結果來看,晶體管機推高音不太符合我的口味,雖說比單用音樂之旅ECI-2推動還是有改善,但相比起膽機那種柔潤細膩的高頻風貌,晶體管機顯得稍偏硬與干,與膽機有一定的差距。而在這幾款膽機之中,表現最為優異的是300B,6V6的聲音不夠寬松,而2A3的功率太小了,3W的輸出針對95dB或100dB以上的號角與全頻喇叭是絕配,但推普通分頻箱仍然吃力,哪怕只推球頂高音,也有力不從心之感,7W輸出的300B就從容自在得多,推動Inversion 15的高音輕松自如,出來的是一種既飄逸又潤澤,感情細膩豐富的味道,與音樂之旅ECI-2有著相得益彰的互補功效,因此成為了我目前Bi-amp搭配的主力。
與音樂之旅ECI-2單獨推動Inversion 15相比,Bi-amp的提升可謂是全面性的,自玩上雙功放后前來聆聽的朋友有很多,經過現場比較后大家的印象還是很一致的,都認為在我這套系統上得到的效果提升是非常正面的??傮w而言,Bi-amp帶來的改善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是低頻的控制力明顯增強,低頻收得結實干凈,此時如鼓等樂器的結像明晰,細節更為豐富,得到的是一種有彈性、有力度兼具分析力與量感的低頻表現。300B推動高頻,體現出來的那種水分潤澤,溫暖醇和的聲底也是晶體機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高頻泛音的重播,每個音符都像拖了一條誘人的小尾巴,使音樂的表情愈加動人。而在中頻段,此時體現出來的細節更多聲音更圓潤,使感染力也大為增強。
許多人曾對Bi-amp采用不同的功放表示過在音色與速度感等方面能否融合的疑惑,那么從我的實驗來看,基本上是哪部功放推高音,整體就體現出哪部功放的音色,所以音色應該較多的是由推高音的功放來決定的,說明頻率越低,對音色的影響就越小,但中低音域對音效的濃郁與厚重感起重要的作用,這客觀上也為我們選配不同功放,調出自己喜愛的系統音色提供了方便。至于兩臺功放的風格能否融合問題,玩家的確要用心搭配,關鍵是選好推高音與低音的功放,一般來講用對低頻先天控制力強的晶體管體推低音,膽機或音色細致柔美的晶體機型推高音的話是容易獲得和諧平衡的聽感的,在某些搭配不當的組合中,的確會讓人察覺出音域失衡,但只要搭配得法,采用不同品牌功放甚至膽機與晶體機的混血雙功放玩法,我相信是不會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的。
五、雙線分音音箱選橋接線的基本思路---減法均衡
(1)收緊低頻的主線接高音,橋接線選單支中等直徑的銅線,一般線徑在19-21號間,支數2-6之間,長度在8-12cm之間試驗選定.
(2)增加高頻分析力的主線接低音,橋接線選單支中小直徑的純銅或純銀線,一般線徑在21-23號間,支數1-4之間,長度在10-15cm之間試驗選定.
(3)高頻過亮的主線接低音,橋接線選單支中等直徑的純銅線,一般線徑在17-19號間,支數1-4之間,長度在10-20cm之間試驗選定.若選用多股細直徑絞合銅線更柔順.
(4)增加低頻厚度,放慢速度的主線接高音,橋接線選單支中等以上直徑的純銅線,一般線徑在17-21號間,支數4-16之間,長度在15-50cm之間試驗選定.若選用比(3)更粗多股細直徑絞合銅線更厚肥,速度更慢.
(5)改善中高細膩潤滑或美化中高的主線接低音,橋接線選單支中或小直徑的純銅或純銀線或純銅混合純銀,一般線徑在19-23號間,支數1-4之間,長度在10-20cm之間試驗選定.
(6)其它還要考慮的因素是接線柱是靠近低音,還是高音,差得多的可用的橋接線長度可長點,既可補長度,又可調音色.否則要注意可能引起相位問題加重.
(7)注意:各種品牌線材的音色的特點,股數,粗細,長度,材質,純度,結構,互相搭配以后的效果可產生無數的變化.如改善中高細膩潤滑或美化中高的線材一般要盡量選用高檔名牌的6N以上的純銅或5N以上純銀線效果才明顯.其他的也盡量選中高檔次的,最好不低于主線的.由于線材很短,制作工藝,插頭的品種,焊錫的優劣等等也對音質很敏感的.此外橋接線成品不多,而且多數是國內JS的工仔做的多如:XLO ultra6,kimber 8TC等,工藝檔次很一般.
(8)切記:不要本末倒置!首要改善的是你的主線,然后才是橋接線,否則減法均衡條件不成立,效果不理想.
六、雙擴大機調理技巧
“雙擴大機療法”是否真能讓您的音響系統起死回生,相信許多讀者看完劉總編這篇報導之後己經躍躍欲試,或許您禁不往劉總編三寸不爛之舌的誘惑,早已試過 “雙擴大機療法”,并且領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另一番景象;但有些讀者可能心中仍有諸多疑問,或執行時遭遇各種問題,正坐困愁城而感到泄氣,甚至懷疑劉總編是否言過其實。筆者在此替劉總編背書,“雙擴大機療法”不僅能讓表現不佳的音響系統起死回生,也能使原來表現不錯的音響系統更上一層樓,如何達成,端賴您調理運用之妙。本文筆者將以技術的觀點分析“雙擴大機療法”的益處、如何選用擴大機,以及二部擴大機增益(放大倍數)不同、相位不同或輸入阻抗不同時應采用何種輔助措施一并提出說明,以利讀者可以靈活運用,使雙擴大機療法成為人人可以享用的平民療法,而非少數王公貴族的專屬品。
“雙擴大機療法”的基本連接法:由一部具備二組輸出訊號的前級擴大機,與二部後級擴大機聯結後,分別驅動喇叭的高、中音單體分頻網路,以及低音單體分頻網路(圖為真空管後級驅動高中音分頻網路,電晶體擴大機驅動低音單體分頻網路)。
雙擴大機療法是調音的進階手段
更換電源線、信號線或加墊各種不同形狀/材質的腳錐以改善音效,已是現代音響迷不可或缺的調音手段,如果您在此方面己有相當經驗與成就,建議您下一個步驟應該試試雙擴大機療法(Bi-amping)的調音進階手段,只要您詳閱劉總編之前的報導,再參考本文的說明,您會發現雙擴大機療法其實跟更換電源線、信號線一樣簡單。等您領悟雙擴大機調理技巧,藉由Bi-amping而得到更好的聲音之後,您將體會原來Bi-amping所獲得的效益遠超過更換一整套線材(增購一臺擴大機也許只需花一組線材的錢,但對音質的改善卻是全面性的),因為線材是被動原件,而Bi-Amping的擴大機卻是主動原件,更換線材就如同更換汽車的輪胎與避震懸吊系統,而更換擴大機卻如同汽車加裝增壓器(Turbocharger)與改造引擎的汽缸(Cylinder)一樣,更換輪胎與避震懸吊系統讓您覺得更舒適;加裝增壓器與改造引擎的汽缸(包含燃燒系統)則讓您覺得車子的力量更充沛(Powerfull)與加速度性更優越,由于燃燒效率提升致使引擎運轉更平穩,故而兼具舒適性的提升。兩種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更換線材系節流(降低信號傳輸的損失),Bi-amping則系開源(二部擴大機分工合作將能量直接送達各喇叭單體),只顧節流是不夠的,還要積極地開源,最聰明的作法就是找一臺合適的擴大機而不是最貴的,以分工合作的方式驅動不同喇叭單體,因為找一臺十項全能(從低頻到高頻均表現優異)的擴大機必定相當昂貴,況且也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Bi-amping可以降低擴大機的失真
喇叭因內含音圈及分音器,而分音器內又組裝有電阻、電容與電感等元件,故喇叭的負載特性極為復雜,不同頻率下會呈現不同的阻抗特性,尤其較低頻段,由于紙盆振幅比較大,音圈切割磁場後引起極大的反電動勢。一般後級擴大機遭遇極低阻抗、電容效應與強大反電動勢時,輕者導致擴大機波形扭曲、產生鈐振(Ringing)等失真,較嚴重者使擴大機電路工作不穩定而引起高頻振蕩,更嚴重者直接導致擴大機燒毀;這就是為甚麼許多難推的高級喇叭搭配不適當的後級擴大機,會讓人覺得高頻吵雜尖銳刺耳、聲音太乾不夠豐潤飽滿的緣故。有不少高級喇叭為使頻率響應平直精準,將分音器電路設計成非常復雜的結構,甚至采用多單體驅動,如此勢必對擴大機造成重大負擔,必須搭配選用大電流、低輸出阻抗以及低負回授量的後級擴大機才足以應付,此種擴大機價格必定昂貴,若實施Bi -amping將可獲得極大的經濟效益。
為甚麼采用二部後級可以達成這種效果?因為復雜的喇叭負載一分為二由兩部後級所分擔,各別驅動的困難度自然就降低了許多,尤其是最難驅動的低音單體已經由另一部後級負責驅動,由于高/中音與低音分頻網路已完全分離,即使該擴大機產生波形扭曲、鈐振等失真,也不會再干擾到高/中音造成聽覺上的不悅(人耳最敏感的頻段是在高/中頻段)。後級擴大機受到喇叭負載所引起的失真以高頻成分居多,低音單體之前已有低通分頻網路,使得大部分失真信號被阻擋在分頻網路之外而不會呈現在低音單體上,故低音單體所接收到的失真信號將微乎其微,因此采用二部後級分工合作可以保有純凈無染的高/中頻,又可以獲得飽滿結實的低頻段。與低音單體相比,通常高/中音單體比較好驅動,若實施Bi-amping,推高/中音的擴大機可以有更大的選擇空間,許多小瓦數質感很好的管機就是最佳選擇,例如最近流行的300B管機後級擴大機。翻開音響雜志廣告,凡是品質性能稍微好一點的後級擴大機,大都要價四、五十萬元以上,而且有愈來愈貴的趨勢,相信已經不是一般公務人員或年輕音響迷所能負擔得起,因此學習DlY是省錢又好玩的方式。唯對于大多數不懂電子的音響迷而言,要進入DlY行列可能有點困難,如果告訴您只要手邊有二部後級擴大機而喇叭又具有Bi-wiring端子(喇叭的高/中頻段與低頻段分頻網路是完全獨立分開的),再參照本文所述簡單的調整技巧,即可達成享受Bi-amping的樂趣,相信您一定愿意嘗試看看。
同廠牌同型號的後級Bi-amping
若手邊有二部同一廠牌同型號的後級,而前級擴大機又有兩組輸出,只要利用兩組訊號線將前級的訊號分別送往二部後級即可;若前級只有一組輸出,可到電子材料行購買一組一變二的RCA轉接頭,但此時要特別小心,因為該一變二轉接頭內部是直接并聯的,有極少數後級或不同廠牌的二部後級,若將其輸入直接并聯有可能引起震蕩,要如何判斷是否有震蕩現象發生?如果有震蕩現象通常應該可以從喇叭聽到異常噪音,嚴重者將導致後級擴大機之保險絲燒毀。萬一遇到此種情形,還是有解決辦法,您可以在其中一部後級的輸入端(拆下後級上蓋,在輸入RCA端子之後與訊號線之間)串上一只10~100歐電阻作為阻尼(Damping)之用即可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如圖1-1),如果不想修改後級,也可以在其中一組訊號線之一端加串電阻,即RCA插頭在焊接訊號線之前先串一只10~100歐電阻(如圖1-2)。有些前級的擴大機雖然已經具備兩組輸出端子,但內部也是直接并聯的,此亦有可能發生震蕩現象,除根據上述方法修改後級或訊號線外,也可以在前級擴大機輸出端加串電阻(必須拆下前級上蓋,在輸出訊號線與RCA端子之間加串電阻,如圖1-3),同樣可以達到消除震蕩的目的。
增益調整
二部後級若增益不同,有下列三種解決辦法:一、裝一部被動式前級,接在增益比較大的後級擴大機之前,以衰減其輸入訊號強度,使二部後級的輸出電平一致。所謂被動式前級,僅是利用可變電阻器(VR)裝置在金屬盒內以形成衰減電路,電阻值必須與該後級之輸入阻抗一致或稍低為宜(如圖2-1)。二、在後級擴大機內部輸入端(RCA插座之後)加裝可變電阻器,以衰減輸入訊號強度,目的與前者相同,只是將VR責於後級機箱內而已(圖2-2)。三、修改後級擴大機內的回授電路,使二部後級的增益一致,此法對一般音響迷稍微困難一點,但對懂得電子電路的DlY族來講應該是非常簡單的方法(如圖3-3)。至於是提升其中一部後級的增益,抑或調降另一部後級的增益,則視該二部後級的特性而定。降低回授量以提高擴大機的增益時,通常會有下列狀況發生:使聲音速度變慢,低頻尾韻變長,低頻量感稍增但凝聚感會降低,使整個音場變寬一點,但高頻的延伸及細致度會變差
一點;反之若增加回授量以降低擴大機的增益時,則聲音的走向是相反的,您可以依照上述經驗法則予以適當調整,以獲致最佳效果。
阻抗匹配
一部後級的輸入阻抗不同是否影響Bi-amping?理論上二部後級的輸入阻抗一致是最完美的,然而既要選擇喜愛的音色又要考慮輸入阻抗一致,可選購搭配的機種就會少很多,故擬在此提供一些輔助辦法。一般晶體後級擴大機的輸入阻抗大約在10K歐~100K歐左右,但有極少數稀有機種後級之輸入阻抗設計成 10K歐以下或100K歐以上,然最大多數機種是設計成50K歐左右,只要避開極大值與極小值互相搭配,應該不至于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一般真空管後級擴大機的輸入阻抗卻高達100K歐以上,因此若要將真空管後級與晶體後級互相搭配Bi-amping,則要特別注意輸入阻抗的匹配問題,否則可能無法調整出平衡的聲音,甚至導致真空管後級變成啞吧(發不出聲音來)。許多音響迷偏愛管機那種迷人的高/中頻,若要Bi-amping,高/中頻段當然非選用管機不可,而先天上晶體後級擴大機的低頻驅動控制能力比一般真空管後級強得多,可以說它與管機最適配了!筆者一位同事於數年前曾經嘗試此種搭配方式,但始終未嘗成功而耿耿於懷,最近又再度興起這種念頭,希望筆者能提供協助以達成多年的心愿。那位同事原來所用的晶體後級為Linear Acoustic LA l20,經查閱設計電路圖,其輸入阻抗篇4.7K歐,增益為48倍(一般後級之增益為20~30倍),因此之前他以低輸入阻抗高增益的後級,欲與高輸入阻抗低增益的真空管後級搭配Bi-amping,雖然當時已另裝了一部被動式前級藉以衰減Linear Acoustic後級的增益,但還是無法如愿,據他表示,只聽到低頻而不聞高/中頻。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下列解決方案:一、修改晶體後級的輸入阻抗與增益,使與管機後級一致。由於上述修改會改變擴大機整體的音色,我那位同事希望能保持Linear Acoustic之原味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當管機故障時仍然可以單機驅動喇叭而不影響原有音色,故采取下一個辦法處理(如圖3-1)。二、另裝一部主動式緩沖放大器(Buffer Amp.)藉以驅動并調整晶體後級的輸出電平(如圖3-2)。
首先由我設計電路及零件布置圖,那位同事自行動手組裝,完成之後再由我檢查、測試,并協助最後的Bi-amping平衡調整,一切都進行得非常順利成功。完成之後,使得中/低頻更飽滿,音場更開闊而深邃,高頻更柔順耐聽,那位同事也感到非常滿意,終于一償宿愿,最近他正嘗試著更換不同廠牌的真空管,享受不同管味的高/中頻音色。Bi-amping雖然花費不多,但在玩音響的生涯中又邁進一大步,好像增添了調色盤,讓音樂的色彩豐富了起來。緩沖放大器的增益一般設定為一,也可以依實際需要調整,使其增益小於一或大於一,主要在于提供輸入及輸出阻抗的匹配功能,若在其輸入端加裝可變電阻器,即兼具調整增益的功能,您若沒有能力DlY自己裝緩沖放大器,也可另找一部前級取代前述緩沖放大器的功用,不過在還沒有充分把握之前,建議最好先向同好借用前級試用一下,待成功滿意之後再購買,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尋找較便宜的二手貨也是不錯的選擇。
相位測試興調整
二部後級若相位不一致應如何處理?執行Bi-amping之第一個步驟就是先確認二部後級的相位是否一致,一般擴大機可分為正相放大及反相放大兩種,大多數擴大機都是設計成正相放大,除非廠家說明書有特別申明,但為了慎重起見最好還是先確認相位,利用示波器與訊號產生器是既簡單又精確的測試方法,有此設備者都應該知道如何測試,故不在此多做說明,若同好或朋友中有此設備者可以委托他們代為測試。另唱片行可以找到許多CD測試唱片,上面錄有左右聲道、正反相及各種頻率等測試訊號,您可以依據唱片上的說明進行相位測試。如果二部後級擴大機中,已知其中一部是正相放大,則可利用下述方法加以判定,首先將左右聲道喇叭面對面擺放(注:距離拉近一點效果會比較明顯),由二部後級擴大機分別驅動左、右聲道喇叭,已知相位之後級驅動左喇叭,另一部則驅動右喇叭,二部後級的輸入訊號必須同時從前級的左聲道或右聲道接過去,也就是說二部後級是輸入完全一模一樣的訊號,然後選一張最熟悉、低頻量比較多的CD唱片播放,如果低音量感正常,表示另一部後級也是正相放大,為慎重起見可以把右喇叭的接線(靠喇叭端)正負反接,反接之後若低音量感變少了,證明剛剛的判斷是正確的。相位測試時請記住喇叭正相發聲的接線方式(注:反相擴大機的喇叭接線其中一端之極性要反接,通??繑U大機端的接線固定不變,僅於喇叭端正負對調反接),Bi- amping時就依該接線方式分別接高/中音與低音喇叭就行了。這是不需增加任何裝置的最方便接法,您也可以在反相後級擴大機之前加一部反相Buffer Amp.或反相前級,使該反相後級擴大機改變為正相輸出,此時所有喇叭線即可照正常方式接線。
平衡調整
選擇大電流、驅動力強的後級推低音喇叭,高/中頻比較柔順、失真比較低的後級推高/中音喇叭,完成Bi-amping接線之後接下來即可進行平衡調整,需準備的工具包括:數位三用電表及CD測試唱片,另外有示波器與訊號產生器的讀者更方便,而且可調出更精準的平衡性。前面已經提到過,因為二部後級增益不同所以需加以適當的調整,而調整過程,後級擴大機需有適當的負載,因為輕負載與重負載情況下擴大機的增益略有差異,此時最佳的負載就是所要驅動的喇叭。由于比較耗功率的者就在低音喇叭,而一般低音的分頻點都設在500Hz以下,三音路較大型喇叭都設在400Hz以下,所以測試訊號建議選擇300Hz左右或更低頻率的正弦波。為安全起見,測試前最好將前級關到最小音量,選定測試訊源之後再慢慢提高音量,一面提高音量一面利用數位三用表(交流檔)或示波器量測高 /中頻與低頻喇叭端子的電壓值。若以測試CD片為訊源,當前級音量旋扭轉到正常聆聽位置時,測得電壓疽大約在1~3伏持之間(4歐姆喇叭),8歐姆喇叭大約在3~6伏特之間,視環境與喇叭的效率而定。若以訊號產生器為訊源,則宜特別小心,剛開始勿將訊號產生器之輸出調得太大,以免導致喇叭損傷。調整工作最好能再請一個人幫忙,當前級旋扭調至適當音量之後即固定不變,其中一人調後級的輸出電平,另一人則在喇叭端測量電壓值。為什麼要在喇叭端測量而不是在後級輸出端測量?因為喇叭線具有電阻值,大電流通過時會產生壓降而影響調整平衡的準確度,又測量時要交互量測比較高/中音與低音喇叭端子的電壓值直到完全一致為止。後級選擇興功率分配
解決了擴大機的增益、阻抗與相位匹配問題,音響迷最關心的大概是擴大機的功率選擇問題,即驅動高/中頻與低頻喇叭的後級擴大機,其功率如何比率分配?在此不妨先看看ATC l00A喇叭內部電子分音擴大機之功率分配,ATC 100A系采三音路電子分音,其音箱內部設50、100及200瓦等三組後級擴大機,分別推高、中及低音單體。ATC的中音單體是出了名的難推,甚至比一般低音單體都還難推,因此ATC設計制造時才用100瓦驅動,換成其他單體大概只要50瓦就可椎得很好,故一般Bi-amping假設低音單體用200瓦推,則高/中音單體只要60瓦(真空管機30瓦)就夠了;如果遇上比較難推的中音單體或是采用雙中音單體者,我想以100瓦(真空管機60瓦)來推應該已經很足夠了,以筆者過去的經驗,推高/中頻的後級“質”比“量”更重要。筆者十幾年前曾分別裝過Ne1son Pass先生設計的A40(A類40瓦)後級擴大機及Marsha11 Leach先生設計的250瓦雙快槍後級擴大機,前者高/中頻音色柔美但推力卻不足;後者低頻驅動力比較好,但高/中頻的延伸卻不夠柔美飄逸,因此分開單機使用都有缺陷。經進一步研究發現兩者的輸入阻抗與增益幾乎相同(前者輸入阻抗為40k,後者為43k;前者增益為24.3倍,後者為24.25倍),于是將此二部後級Bi-amping推Duntech的Crown Prince喇叭,截長補短的結果相當今人滿意,遂以此搭配聆賞音樂達好幾年之久。A40與雙快槍雖然是DIY經典之作,但離筆者理想還是有一段距離,經過數年的研究設計,加上無數次的實驗,終于完成另一部220瓦之大電流後級擴大機,以單機驅動Duntech所得到整體音樂性與音響性的表現足以取代 A40與雙快槍Bi-amping的效果,雖然維持使用了好幾年,但此其間還是念念不忘當時采用Bi-amping讓丑小鴨變天鵝的美好經驗,于是又試著另外設計一部120瓦大電流低失真後級擴大機,這次特別針對高/中頻段的音質進行設計與實驗,以便用來推Duntech的高/中頻單體,因為高/中頻段是人耳最敏感的部分,故深信只要依預設的高標準完成這部後級,要把“天鵝”再蛻變成“天使”的夢想一定可以實現。為了實現此種理念因而耗費了許多不眠不休的日子,又為了一一突破諸多技術瓶頸,而翻遍了各類技術手冊,絞盡了腦汁,幸好皇天不負苦心人,終于賜給我天使的歌聲,讓我的美夢成真!
Bi-amping VS.Alloy&Hybrid
編寫本文期間,一直苦思是否有日常生活上的例子可與Bi-amping之妙相提并論者,以便加深讀者的印象,就在本文快完成之際,終于想到“合金”與“混血兒”的現象,特在文未引喻如下。
不同金屬元素混合制成合金(Alloy)之後,其硬度與機械強度均會超越個別金屬元素原有的特性,例如:“黃銅”是銅與鋅的合金、“青銅”是銅與錫的合金,鋅與錫都是非常軟的金屬材料,但制成合金之後,硬度與強度均超越純銅許多;“K金”是金與銅的合金,市面上鉆戒的臺架一定是用K金而不采用純金,因為純金太軟了,純金雖如此高貴還是需要銅的輔助才能更堅強而且能散發出光芒來!各位家中的菜刀與水果刀也是由合金制成的才不致於用不到幾下就鈍了;工業界更少不了合金材料,如大家最熟悉的不銹鋼是鎳與鉻的合金,而航空用鋁合金、鈦合金等均是選用一定比例的不同材料相輔相成制成的合金,才能有如此優異的表現。不同民族通婚所生的混血兒(Hybrid)都比父母更聰明漂亮,此從眾所周知的許多演藝界漂亮寶貝與國際間聞人即可獲得證實。同理Bi-amping也具有類似功效,即可以隱藏缺陷彰顯優點,化腐朽為神奇,明白此理并起而行之,經過細心調理定可同時擁有最喜愛的高/中頻與低頻,魚與熊(注:不同廠牌、機種與不同增益、相位的擴大機混合搭配),管石共融(注:真管機與電晶體擴大機混合搭配)的太平盛世,定能締造音響的桃花源!
如果您擁有一流的喇叭、一流的聽音環境,但始終唱不出美妙的樂聲;當您玩遍了所有發燒線材;還是找不到您所喜愛的聲音,建議您在換喇叭前一定得試試雙擴大機療法,說不定能帶給您全新不一樣的驚喜。戰場上請求地形地物利用隨機應變,玩音響也要能就地取材靈活運用,但愿本文所提Bi-amping調理技巧能幫助您在音響的領域里有更寬廣的揮灑空間,您將發現原來可以只花很少的錢,甚或不花一文錢也能讓音響系統注入新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美好的成果有您貢獻的一份心力(Effort),此種喜悅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
二、CD測試唱片內所錄之粉紅噪音訊號(Pink Noise)不適用于本文Bi-amplng擴大機輸出電平之調整測試用,因為一般三用電表或數位三用電表之性能無法正確量測粉紅噪音之電壓價,粉紅噪音訊號主要功用是作為頻譜分析儀量測調整喇叭擺位與環境特性之用。
七、反思誤區篇
Bi-Wired的迷思
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揚聲器時,除了價格、音質與外觀之外,通常關切的問題還包括了是否配備有Bi-Wired(雙線輸入)或Tri-Wired(三線輸入)端子。其實會使用雙線接駁的消費者并不多,大多數的音響迷多半使用廠家隨機附上的跳線(銅片或是粗銅線),而店家在介紹揚聲器時,也會特別強調它的 Bi-Wired端子配備(所以賣你貴一點是應該的)。我想,可能有些店家都搞不清楚Bi-Wired的好處為何?但是一想到可以多賣一對喇叭線,當然就會特別強調Bi-Wired裝置。
如果揚聲器是以Tri-Wired設計,強調多線輸入優點的音壓肯定超過96dB(注1)。問題是,高級揚聲器是否就一定要具備Bi-Wired或Tri -Wired端子?具有多線輸入的揚聲器,音質就一定比單線輸入(Single-Wired)來得好嗎?筆者也常被問到這個問題?,F在,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Bi-Wired設計方式的優缺點為何,以及我們使否能藉此發揮揚聲器的特性與潛能。
多線接駁
Bi-Wired的定義是什么?它的中文解釋為:雙線接駁(也可稱為『雙線分音』或『雙線輸入』)。如果我們查看揚聲器背板的接線處,會發現二組接線端子配置其上,同時標示著「Hi-Pass」、「Low Pass」,或是「Hi-Frequency」和「Low-Frequency」的字樣。這種設計代表的意義,就是分音器高通及低通線路是完全分開的;如果是Tri-Wired設計,那么高音、中音和低音的分音器部分就各自獨立。
就分音器來說,Bi-Wired和大多數的Single-Wired最大不同處,在于地線的連結設計。一般而言,Single-Wired的地線接駁是各音域共享的,但是這樣的接法卻很容易產生串音(試想,工程師千方百計用高級零件且精密的計算零件數值,就是要讓單體在設定的音頻內工作,如果產生串音,那不是很冤枉嗎?)。某些揚聲器的設計,是將高音單體的正極接到分音器的負極去,若是如此,那真的是提到肉粽頭-一大串了:當二個單體除了分音器區隔的頻率以外,再混入串音所造成的另外一只單體負責之頻率,此時單體本身已有頻率加倍或抵銷等電能轉換為聲能后,又和另一只單體互相干擾進而造成音質的渲染。
音質的無形殺手
反過來看,多線輸入的高音和低音分音器是完全分開的,各自擁有專屬的地線,分層負責。從輸入端以后就獨立分頻,其中并無任何零件相連,所以可以大幅降低串音干擾,音質也會相對的提升。但是這樣的設計,王子和公主就可以各自獨立快樂的生活嗎?讓我們更進一步的觀察。一般的分音器(無論是Bi-Wired或 Tri-Wired),都建構于同一塊電路板上,或多或少都還是會產生電氣性串音。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檢視一只具有Bi-Wired的揚聲器時(高通和低通電路共享一片電路板),假若我們將高音單體與分音器間的接線、Bi-Wired的跳線或短路棒通通拿掉,再從背板上的高音端子輸入訊號,這時因為高音已斷路,理論上是不會發出聲音的;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低音單體聽到相當輕微的聲響,這就是所謂的「電氣性串音」。那么,這種「電氣性串音」要如何排除呢?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把電路板切開成二半,再將二片電路板分隔10公分以上,如此一來就可以大幅降低「電器性串音」。但是,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處理(切、鋸、剪、割、雷射、水刀……),當你動手修改或是「升級」以后(注2),你就自動放棄原廠保固的權利。唯一可靠的辦法,是先把原廠的分音器取出,畫下原設計之線路圖并標示零件數值,另外制作一個分音器,而原廠的分音器千萬要保留起來,假使揚聲器不慎故障,還可加以還原。
電磁性串音
好了,現在王子和公主終于可以各自獨立生活了嗎?還早呢!為什么?因為我們磁場大哥,不時還會施以干擾,因為當感應電流運行時,會生成磁場(同時電容器和電阻也會有磁場發生,但可以用零件材料來解決)(注3),進而影響旁邊的電感,我們稱之為「電磁性串音」。要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只要把零件相距15公分以上,就可以將電磁性串音大幅降低。雖說有些揚聲器的內部空間不大,實行上會遇到困難,可是也有解決的辦法,只要記得把零件相互以90度錯開就行了。
另外,分音器的位置對電磁性串音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最好盡量將其遠離喇叭單體,因為單體的磁場也會影響分音器正常工作。如果您是使用書架型揚聲器,盡量不要將分音器安置于底板上,因為市面上的腳架都是使用鐵為材質,雖然分音器位置遠離了喇叭單體,但是鐵腳架卻會被喇叭單體感磁。這時候,如果分音器放置在底部,就會因為腳架的感磁現象而對分音器產生不同程度的干擾。當然,若是使用木制腳架,或將喇叭直接擺放在書架上,就可避免這個問題。
High End?
Bi-Wired對聲音表現真的能有所提升嗎?就理論上來說,Bi-Wired的確能有效的降低串音的生成,相互干擾的程度上也能有效地抑制,所以聲音是會比較好聽的(注4)。但是,若要達到High End級的水準,單單具備Bi-Wired或Tri-Wired是不夠的,以上的串音及干擾因素,都必須排除才能稱為名副其實的High End。很可惜的是,一般揚聲器都不會花費太多成本在分音器上,因為分音器放在音箱內,消費者無法一眼就看見,絕大多數的廠商寧愿多花一些成本在音箱的制作。
至此,我的結論是:喇叭內在的分音器設計,遠比外在來得重要的多。
注:本文轉載自admin,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