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姆剃刀老師,關于音響玄學是您錯了
奧卡姆剃刀老師的《音響玄學的祛魅》一文,成為了羊年音響行業的第一顆重磅炸彈。首先,還是要感謝老師能夠把這個問題提出來,理總是越辯越明的,每個人的知識都是有限也是有缺陷的,很多東西,通過討論才能得到真正的結果。其實我非常尊重奧卡姆剃刀老師,因為他的很多科普類文章我覺得非常受用,但是這一次老師在音響上的觀點,我卻表示不能茍同。此文的目的僅僅是“討論”這個問題,我提出我作為一個曾經的錄音師,現在一個資歷尚淺的耳機工程師,將從另外的角度,來描述一下奧卡姆剃刀老師提出的這些觀點,也讓大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用以判斷。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1764.html
1:偶次諧波還是偶次諧波失真 轉自laowoniu.com
首先,奧卡姆剃刀老師第一個觀點就是“偶次諧波”的觀點。事實上,在音響行業,無論是膽機也好,磁帶也好,我們討論的不是產生大量的“偶次諧波”的問題,而是討論的是產生“偶次諧波失真”的問題。相信老師作為一個電子行業資深的教授,應該對失真所產生的波形有所理解,不同的失真波形,會產生讓人覺得很不一樣的聲音。舉個最極端的例子,吉他的失真,是通過讓電子管前級過載而增加新的頻率分量,而這種失真,對于人耳來說,是“悅耳”的,是“豐滿”的,其偶次諧波分量會比較的豐富。在膽機中,也通過這個增加了一點點所謂的“膽味”。而數字信號出現的失真一般來說“削波”失真比較多一點,削波失真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部分是一些含有大量奇次諧波分量的“方波”,聽起來自然會難聽一些。當然啦,我也不是學信號與系統這一塊專業的,權當拋磚引玉,希望有懂行的朋友可以站出來說幾句。 http://www.jokopic.com/play-hometheater/4430.html
2:電源究竟有用沒用 轉自www.laowoniu.com
在這一塊,其實很容易解釋清楚。對于數字音頻播放系統來說,電路并不僅僅是“數字電路”,同時也還是要涉及到模擬的放大電路這塊的,而模擬的放大電路,其根本還是在于“電”。當然啦,說聽出水電火電風電是比較夸張一點啦,其實電源最大的作用還是“穩定”,比如說穩定的220v,50hz,保持正弦波,減少其他雜波的分量。我想引用老師說的一句話,“對于數字系統來說,只有打開和不打開兩種狀態,動力部分完成了“打開”的任務就OK了,細究這只手是否輕微發抖是毫無意義的”現在問題就出來了,在通信領域,我們需要得到的是純正的“數字”信號,而“數字”信號僅僅是高低電平,容錯度很高,無論是3.5v還是3.8v跟3.7v的差距其實并不大。而音頻系統的最終目的是“模擬”信號,而模擬信號是一個連續的信號,不同的數值對最終的結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繼續套用老師的這句話,換到一個大家相對好理解的領域去,我們開汽車,踩油門,在數字的觀點上來看,僅僅是“開”和“閉”的關系而沒有“深”和“淺”的區別,當然啦,大家都知道的,汽車行駛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就相當于連續的模擬信號,油門踩法不一樣,同一輛車,到達終點的時間和狀態,也不能一樣吧。 hdav.com.cn
3:線材究竟是什么鬼 微信號:860275582
當然,老師也說了,阻抗,感抗,容抗是對聲音有作用的,這個點我也同意,而且我想補充一句的是,線材對聲音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程度是“阻抗曲線”而不僅僅是單獨的“直流阻抗”?,F在很多的線材其實缺乏足夠的“專業”與“嚴謹”,所以在HIFI圈一直有那么一句話就是“線材水深”。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水深,是因為人類現有的科學無法將所有的物理現象全部用科學的參數表達出來,如果有足夠多,足夠精確的參數可以表達出來的話,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知道線材都會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啦,影響一定是存在的,而雙盲試驗,老師有沒有想過人耳的記憶效應,對于無法快速切換的線材來說,未經過專業訓練和擁有大量聽音經驗的人來說,這種區別微乎其微。我們不能說我們看不懂X光片就說醫生通過X光片能看出病來是騙人的,要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金耳朵存在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www.jokopic.com
4:煲機,到底是在煲什么 轉自老蝸牛家庭影院博客
先擺明立場,煲機是有效果的,但是完全沒有必要刻意去煲機,因為其實“煲機”就是一個機械配合與磨損的過程。話說回來,首先老師第一個要糾正“誤解”是,煲機能讓持續工作之后變成另一種聲音并且一直保持。在HIFI圈內,永遠不會有人認為聲音是一成不變的。好聽和不好聽,煲機有的時候也會相對隨機,但絕大多數情況下,煲機都會變得柔一點,好聽一點。關于老師曬出來的頻響曲線,個人認為是有一點“扯淡”的,因為大家做一個設想,一張10CM*10CM的白紙,揉成一團展開之后,拿尺子去量,我相信還是10CM*10CM,當然,會有一點輕微的誤差,可能是十分之一毫米這個級別的,而對于工程上來說,這種差異可以認為是測量誤差,都認為是“一樣的”,但是事實上呢,一張嶄新的紙與一張揉皺了再展開的紙,是個人都可以看出區別,為什么呢?因為,參數的數量,或者說,維度。我們可以認為頻響曲線是耳機的一個固有特性,就相當于是紙的邊長,而紙張的平整度,或者說凹凸不平的高度,可以是耳機的其他參數,例如失真,例如相位等等等等。僅僅通過一個頻響曲線就得出煲機沒有用,還是略微草率了一點啊,這就和宣稱一張揉過了的紙和一張空白的紙是一樣的,因為他們邊長沒變化一樣的可笑。
5: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對黑膠著迷
這個問題討論的很好。在我剛剛成為一個錄音師的時候,我也認為數字音頻是無敵的,干凈,通透,而后來我發現,黑膠的聲音,在“味道”上,的確要比CD更加的高。為什么呢?因為,首先是聲音的密度。對于CD來說,44.1KHZ的采樣率可以采集到人耳能聽到的20khz沒有錯,但問題出現在哪里了呢?其實問題還是出現在了“數字”和“模擬”上。PCM格式的音頻文件,對應照片來說,還是“一個一個像素”,即使現在的手機,5寸屏幕分辨率已經達到了2k,從理論上來說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人眼視網膜的分辨率,但是大家還是會發現,仔細瞅瞅,還是能看見像素點的,而不像當年老的膠片拍出來的照片,是連續的,模擬的,在1個平方厘米厘米有無數的點。當然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黑膠唱片產生的失真,的確是那種比較溫暖比較討好人耳朵的失真,似乎沒啥問題啊。當然,其實還有一個更加重要而被忽略了的問題就是唱片制作風格上的差異,不同的年代,甚至每一首歌曲的制作手法水平差異都很大,老的唱片比較追求“味道”而新唱片比較注重細節與響度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暫且不談了,黑膠這東西,我們可以不喜歡,但是不能否認他存在的價值。
6:金耳朵到底是天生的還是練出來的
這個不用爭辯了,一定是練出來的。我的耳朵最好狀態可以聽出10段EQ任意頻段增減3db,在錄音師這個行業里面,練耳朵是一個必須經過的訓練過程,不練,聽到了也不知道。這東西就跟醫生看X光片一樣一樣的,都是練的,沒啥天生的金耳朵。
7:怎樣的雙盲,是靠譜的雙盲
首先來說,對于普通人,雙盲是一個特別不可靠的事情。因為什么呢?因為他壓根不知道這里面的區別啊,就拿老師舉例子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來說,對于不喜歡喝可樂,很少區分里面細節的人來說,當然喝不出來。但是如果對于一個對可樂有“研究”的人來說,喝不出來?我連天津產的百事可樂沒有南昌產的百事可樂甜都能喝出來,更加別說味道更加澀的可口可樂了,社會現在分工那么細,對每一個行業來說,全球范圍內有深入研究的人也就僅僅是那么幾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所有人都知道,很多廠家試性能車要去紐北的賽道,如果給老師您一輛法拉利,給舒馬赫一輛比亞迪秦,您倆跑一圈試試,那時候網友們提到法拉利真的要說:垃圾,紐北跑不過秦,那法拉利多冤枉。其實就是這么回事,術業有專攻,對于這種判斷的東西,沒找到真正的“專業”人士,做所謂的雙盲試驗就是耍流氓。而很不幸,發燒友里,還是挺多木耳的。當然啦,我文章前面還提到了人耳的一個記憶效應,太小的區別,有時候就記不住了,不代表沒差別啊。
其實寫了這么多,絕對不是說非得去爭個輸贏對錯的,沒必要,很多東西,存在即合理,當然我也不否認音響行業里面的騙局是太特么多了,但是,咱不能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啊,大家伙一起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來玩音響玩HIFI,不是更好嗎?每個人都有熱愛每一項東西的權利,至于聽力,貝多芬是聾子,也不能阻止人家對音樂的熱愛對吧。中國家庭影院網官方微信:hdavcomcn。
附上另一篇不同意見:《奧卡姆剃刀文章中的一些問題》,作者微博:http://weibo.com/baozuitun
奧卡姆剃刀君剛剛發了一篇文章,《音響玄學的祛魅》 ,我贊同他的一些結論,但是我并不認同他的論述,尤其是技術方面的錯誤。
1、關于電子管與偶次諧波失真,奧卡姆剃刀說:
“偶次諧波”這個概念來自電力行業,50Hz的單頻電流會產生諧波,而奇次諧波會發生“峰對峰、谷對谷”的現象,從而產生疊加后的高峰值,并影響到電力系統的安全,需要對這種奇次諧波進行處理。
這種表述是很不嚴謹的。任何一個非正弦的周期信號,都可以有偶次諧波。作為一個通訊專業的博士,他應該知道傅里葉級數和傅里葉變換。說偶次諧波這個概念來自電力行業,是很荒謬的。
奧卡姆剃刀否認人耳對偶次諧波失真的偏好,這是不對的。
一個理想的放大器是沒有失真的,但是在失真之間做一個比較,人的聽覺確實更偏好偶次諧波,尤其是二次諧波和四次諧波。
如果2個音頻率相差一倍,聽起來就會很相似。頻率相差一倍的2個音,現代樂理里面稱作為“極完全協和音程”,音程為“純八度”。純八度關系其實是冠音和根音的頻率比是1:2,幾乎所有的樂律都是以純八度音程為基礎的。
正是因為人耳對純八度音的辨別力低,因此2次、4次諧波失真較高的音響器材并不會讓人覺得難聽。
放大器的諧波失真中,最大的是二次和三次諧波失真,其次是四次和五次。更高次的諧波失真非常少,幾乎可以忽略。發燒電子管功放幾乎都用低μ值的三極管(triod),即使四極管、束射四極管、五極管,也通常接成三極管接法或超線性接法,這類器件的諧波失真主要是2次諧波,3次諧波很少。而人耳對二次諧波又極其不敏感,所以這才是電子管單端電路雖然THD失真極大卻不讓人覺得難聽的原因——因為大部分的失真是二次諧波。
如果把功放作為一種科學儀器,以THD作為其失真指標很能反應設備的素質。但是,當作為音響器材的時候,THD就不夠全面,因為其中的2次諧波失真、4次諧波失真,其實對聽覺的影響并不大。推挽電路抵消了2次、4次諧波失真,卻使3次、5次諧波失真加倍,這是某些發燒友偏好單端甲類電子管功放的原因。因此,作為聽感相關的因素,我認為更應該用“人類聽感加權的諧波失真度”來衡量,2次諧波、4次諧波的加權系數很低,而3次、5次諧波的加權系數極高。
奧卡姆剃刀說:
再假設音樂的某個瞬時包括有大提琴的1000Hz和小提琴的1500Hz兩個頻率,小提琴的3000Hz這個偶次諧波被電子管搞出來了,但它很不幸卻成為了大提琴的奇次諧波。
顯然他并沒有理解為什么人耳更喜歡偶次諧波失真——因為有基波的存在,偶次諧波失真不容易被覺察。這與音律中的純八度是一樣的道理。
從轉移特征曲線看,大多數的真空三極管確實比大多數雙極型晶體管線性更好、奇次諧波失真較低。有些場效應管的轉移曲線接近平方曲線,也是二次諧波高而奇次諧波低。在存在較大負反饋的前提下,真空管功放與晶體管比并無優勢。
現代的高速晶體管使大環路負反饋帶來的米勒效應引起的瞬態互調失真不再是嚴重問題,晶體管功放已經可以做出很好的素質。而電子管功放反而幾十年沒什么進展,膽機發燒友們也沒什么長進,不僅沒有什么新型的發燒電子管開發出來,某些性能非常好的電子管,比如電子束偏轉管(Beam deflection tube),如7360、6AR8, 6JH8, 6ME8,是線性最好的電子管,卻幾乎從未進入發燒友的視野。
我贊同電子管功放在今天并不占優勢的說法,卻不能認可奧卡姆剃刀對偶次諧波失真的觀點。
2、電源問題。
奧卡姆剃刀說:
電源是音響發燒友必須搗鼓的,其基本的假設是“不穩定的供電電流會對音質產生不利影響”。但是,這個假設是很多年前模擬系統的刻板印象,現在的音響系統都是前后隔離度很高的數字系統,電源基本沒有影響。
經過電源變壓器的處理,把交流電整成直流電后再供給設備,交流電本身的波動已經被變壓器處理了,要知道變壓器可不僅僅是兩組線圈,還有低通濾波和穩壓等模塊呢,處理后的直流電與電瓶級聯的效果沒啥區別。
退一步說,即使電源變壓器處理后的直流電,在穩定度和波紋等方面不如電瓶級聯的效果更純凈,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直流電只提供動力,好比是把音樂通道大門打開的那只手,對于數字系統來說,只有“打開”和“不打開”兩種狀態,動力部分完成了“打開”任務就OK了,細究這只手是否輕微發抖是毫無意義的。
首先需要指出一個錯誤:奧卡姆剃刀說的“變壓器”是錯的。變壓器是transformer, 而奧卡姆剃刀這里指的是“電源變換部分”,不應該稱為變壓器。作為一個電子專業的博士和大學教授,用詞應該稍微嚴謹一些。否則一個電子專業的技術人員,沒法讀懂您說的“交流電本身的波動已經被變壓器處理了”之類的話。
說數字電路不會受電源干擾,是奧卡姆剃刀的另一個錯誤。jitter是影響CD音質的重要因素,不僅受機械精度時鐘精度的影響,也受電源的影響——有一種jitter就是由數字電路的翻轉受干擾引起的。一個TTL或CMOS數字門電路,其內部還是模擬電路,電源電壓的波動會影響其翻轉電位和轉換速度,而這正是CD唱機的數字部分也要做好濾波的原因之一。
處理得好的電源,確實可以做得比電瓶還穩定。遺憾的是,這樣精良的電路并不多。
奧卡姆剃刀君大概沒有拆過很多器材,也沒有看過很多功放電路,或者他只看過頂級的設備,所以不知道普通的中低檔音響設備里面的電源有多簡陋:大多數功放末級供電都是變壓器加一個橋式整流,稍微好一些的在二極管邊上并聯一個電容,在EMC方面幾乎沒有采取有效的手段。作為通訊專業的軍人,奧卡姆剃刀君如果經常拆一些軍用電臺設備,不論是古老的239收信機、70-1收信機、222收信機、74電臺、76電臺,還是現代的更尖端的設備,他應該知道要抑制干擾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如果干擾真的那么容易處理,這些設備里大量的電感、磁環、屏蔽罩、穿心電容都可以省略了。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一些無線電愛好者經常因為他的80米波段發射機干擾鄰居的電視、音響而頭痛不已,甚至需要給鄰居的設備安裝電源濾波器。
作為一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當代共軍報務員,他應該并沒有聽過很多共軍老設備。比如說,239收信機用電池和交流電供電,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如果聽不出來,把4400歐的耳機換成hifi耳機試試)。大八一電臺用手搖發電機和更穩定的電源供電,接收者聽起來的聲音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正是大多數器材的電源處理部分在EMC方面的簡陋,導致工頻電源也需要濾波。奧卡姆剃刀君大概很少用示波器看市電的波形,不知道很多地區的電源是長滿毛刺的嚴重變形的波形,不僅有各種諧波,還有無數的高頻干擾。在一些干擾嚴重的作坊區,即使你的臺式CD唱機并沒有播放,用靈敏度較高的耳機接到功放輸出端,你可能從耳機里聽到串勵電機的噪音,聽到電弧焊的聲音,可控硅調壓設備的聲音,甚至中波廣播電臺的播音。
我反對那些音響的神化電源、神化電源線的做法,卻不贊同奧卡姆剃刀認為電源純度無關緊要的說法。
3、線材問題
奧卡姆剃刀說:
至于材質,銅線就足夠了,什么金線銀線的根本就不必要,線材就三個指標,阻抗、容抗和感抗,其中阻抗的影響系統最大,這三個參數都可以測量,請先拿出嚴謹的測試報告再說話。
這段話里有最基本的常識錯誤:阻抗本身就包括容抗和感抗。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應該說:“線材就一個指標:在音頻范圍內的阻抗。”?;蛘呖梢哉f:“電阻、分布電容、電感。” 如果加上集膚效應,也可以說不同頻率下的電阻加上電容、電感。但是絕對不會鬧出奧卡姆剃刀這樣的笑話。
阻抗是任何一個工科學生在學《電工原理》或《線路分析》之類的基礎課程就應該最先弄明白的概念。一個通訊博士和教授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那些研究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學者可能會對某些概念有截然不同的解釋和定義,但是一個工科博士對阻抗給出與眾不同的定義,就有點奇怪。
我同意奧卡姆剃刀的觀點,線材的影響是很少的,只要夠短夠粗就可以。但是線材對聽感最大的影響原因他沒有說出來:因為音箱的阻抗是不平坦的。一個音箱在某些頻率范圍的阻抗的??赡苁?歐,在另一些頻點可能是15歐,在分頻點附近會有較大的阻抗波動,在諧振頻率附近也會有很大的阻抗波動。因此,當這個阻抗串聯了電線以后,會導致幅頻曲線的變化。
這方面是很多人做過盲測的。盲測的結果顯示,有些金耳朵竟然可以可以聽出0.2分貝的差異。但是大多數人聽不出來。麥景圖曾在實驗室做過系列研究,結論是喇叭線的電阻小于喇叭最低阻抗模的百分之五,就可以做到與天價線材基本上沒差異。
在討論集膚效應的時候,奧卡姆剃刀君在微博回應說:
集膚效應與電流波長與導體尺寸的比值強相關,對音頻基本沒有影響,影響的是高頻.
這話是錯的。集膚效應導致的穿透深度與磁導率、導電率、頻率有關,而不是跟波長與導體尺寸的比值強相關。如果奧卡姆剃刀君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妨補充思考幾個問題:
如果做一個直徑三萬公里,厚度一毫米的圓管做發燒線, 在音頻范圍是否會有嚴重的集膚效應?
如果把一條電線灌封在相對介電系數一萬的介質內,波長變得短了一百倍,是否集膚效應就增大了一百倍?
集膚效應明明有現成的公式可以計算,奧卡姆君卻用了一個“強相關”,這是誤導人以為這不是明確的對應關系,竟然是統計意義上的相關?
我反對對天價線材的神化,但是不認可奧卡姆剃刀的論證。因為連基本概念都搞錯、連喇叭線材影響聽覺原的原因在于音箱阻抗隨頻率而變都不指出來,這樣的論證太不符合一個工科生應有的規范了。
4、CD與LP
奧卡姆剃刀說:
為什么發燒友們真心覺得黑膠更動聽?我覺得這是音色渲染的原因,人的耳朵是個非線性的接收機,最大限度還原真實的CD聲音,會令人感到生冷,而頻響范圍狹窄動態范圍較小的黑膠音質,對中音部分加重渲染,反而給人以溫暖渾厚的感覺,這種通信理論中信噪比降低的壞事,因為欺騙了耳朵而受到了青睞。
這里,奧卡姆剃刀君沒有踐行他標榜的科學或技術術語,而是用了一個“音色渲染”這樣一個說法。而他始終也沒有說出他指的渲染是什么。
LP的動態范圍小,但是頻響并不窄。奧君在上文中也承認CD的取樣頻率限制了其不能像LP那樣有效記錄那些人耳聽不到的聲音,這里怎么又自相矛盾呢?
至于“對中音部分加重渲染”,你指的渲染是什么?是把中頻的頻率提高了?幅度增大了?相位移動了?你什么也沒說,用的還是音響玄吹派的術語:渲染。
聽老歌《夜來香》,就得是那種老式留聲機效果的才有味道,我們的聽覺已經被這種重度渲染的音色搞得習慣成自然了。為什么我總說“渲染”這個詞呢?因為聲調和顏色的本質都是頻率,老式留聲機因技術落后而造成的頻率響應的不均勻性,就跟在一副寫真畫上用某種特定的色彩渲染過一樣,雖然遠離了真實,但卻給人以特定的感受。有發燒友說CD生冷而黑膠溫暖,這就是因為CD更真實,真實到令你不習慣不喜歡了,這才是真相。
如果說老式留聲機的不均勻性導致了聽音偏好,可是最近新出的LP卻是頻率響應非常平坦的,為什么聽起來比老式的唱片好聽得多?所以奧君的這種論述毫無說服力。
多年前我也跟一些發燒朋友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猜想很多人偏好LP的原因有3個:
第一個原因是動態范圍壓縮了。作為日常的聽音環境,環境噪音都比較大,聽動態范圍太大的音樂效果不好?!緤W卡姆君應該熟悉軍用通訊設備用壓縮話音動態范圍以提高信噪比的做法】。
壓縮動態范圍的另一個好處是對功放、音箱的要求大大降低了,使它們可以工作在較適合的狀態。同樣的,有些人把CD用開盤機轉錄后覺得更好聽,也是這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與人的耳朵日常生活就是在動態范圍很小的狀態下工作的。聽一些動態范圍很大的音樂,人反而覺得累。所以一般的流行音樂、背景音樂,都是動態范圍較小的。適度縮小一些動態范圍,更符合人的日常聽音習慣。
第三個原因是高頻滯后與幅度補償。由于LP刻錄機的刻錄頭重量大,瞬態響應不夠好,導致高頻的相位滯后和細節的喪失。當一個人聽現場音樂會的時候,距離演奏者很遠,各種頻譜在傳播的途徑中由于高頻的傳播速度低于低頻,而導致相位滯后;另外高頻成分衰減較快。錄音的時候話筒距離聲源很近,錄制到CD上,會導致細節過多和實際高頻相位比正常的聆聽有差距,而LP的刻錄過程正起到了一些補償。
當然,以上的說法僅僅是我們的猜想,而沒有經過進一步的驗證。但是,好歹我們用的都是科學的術語,比奧卡姆剃刀的“渲染”更科學,更符合證偽原則。
5、煲耳機
我從來沒有說過所有的煲耳機都不需要煲。我只說入耳式動鐵耳機煲不煲沒什么區別,用聚酯薄膜的小振膜動圈耳機大多數煲后效果不明顯,而一些大動圈耳機是會有較明顯的煲前煲后差異的?!疽恍㎏OL故意造謠,說我是煲耳機無用論者。其實是因為我寫了二篇文章,一篇是《商家是如何用煲耳機騙人的》,另一篇是《魅族的音頻工程師竟是個純外行的大忽悠》,諸位可以自己去看?!?。
我不會說煲喇叭沒用。尤其是低音喇叭,一個諧振頻率50Hz的喇叭,煲了以后可能就降到40Hz,Q值也大大降低。因為現在喇叭用的都是一些很不穩定的材料:聚氨酯泡沫邊、橡皮邊、一震動就變松軟的膠水和定心環。
有一點我和奧卡姆剃刀的觀點一樣,就是需要煲了才好聽的耳機是一種材料和制造上的質量問題。但是我和他的區別是:我承認一些動圈耳機存在材料穩定性問題。因此我只反對那些裝神弄鬼的“把大自然的頻率煲在耳機上”的做法,只反對那種夸大煲耳機效果以忽悠消費者。以及把“耳機需要煲”作為對劣質貨的搪塞理由。
因為時間的關系,我不想為這篇文章讓自己通宵,準備到此為止。在反對音響玄學上,我和奧卡姆剃刀是一條戰線的,但是我完全不能認同他的錯誤百出的論述方法。如果說我是這個領域的半瓶子醋,奧卡姆剃刀博士只能算四分之一瓶。
當然,也有更弱的發燒界的名人參與討論了,比如說頭領科技HiFiMAN的創始人兼總裁。如果說奧卡姆剃刀還有四分之一瓶醋的話,這位邊仿博士就只有幾滴??纯此趺凑f的:
電源: 電池供電是化學能轉直流電,變壓器供電是高壓交流電調制成低壓直流。既然是調制必然存在誤差和雜波,而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則和電對固有的化學電動勢相關,誤差和雜波低的多。同樣的,化學電池需要在液相進行離子遷移,速度和效率遠低于變壓器調制,這就是為什么變壓器供電的動態和低頻天然有優勢。
再來說說煲機。電聲轉換過程,也就是用電磁力驅動膜片模擬一維諧振子的振動過程,其振膜/板上各點的阻尼特性在使用初期是不均衡的,老化過程就是逐漸均一化的過程。另外,耳墊和硅膠套等使用過程中老化并產生形變并改變整個系統的容積,產生聲音變化。
如果您看明白他在說什么,恭喜你,你有成為新一代發燒KOL的潛質。這個圈子,只有啥也不懂的人才真敢忽悠。
注:本文轉載自admin,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